浙江、广东两省中青班举办课题成果汇报交流活动
为贯彻落实怀进鹏部长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24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建设“学员智库”重要指示,第25期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2期广东省高校中青年干部教师培训班(以下简称两省中青班)组成10个课题组,结合课程学习、京内外调研、访谈等多种形式有序开展课题研究,形成10份高质量的咨政报告。
5月11日,两省中青班在专家公寓二楼永珊厅举办课题成果汇报交流活动。课题研究指导老师赵宏强、王金羽参加交流。两省中青班学员、浙江工商大学北京研究院院长、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邱毅主持交流活动。
本次课题成果汇报交流是各课题小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10名学员代表各自课题小组进行汇报。
华南师范大学张长海代表小组作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构建广东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路径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小组运用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案例经验确定选题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在深入调研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以及广东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定位,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系统提出了广东高校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应对举措。报告建议,广东高校应该在专业结构优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产教深度融合、基础拔尖人才培养、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发力,以提高广东高校人才培养支撑湾区新质生产力的“三度两力”。基于改革举措,向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加强针对性引导、协调、培育以及促进高校分类发展的政策建议。
南方科技大学付成龙代表小组作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有组织科研模式建议》课题研究报告。小组运用培训所学知识和思维进行选题和研究的过程,剖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当前的科研范式现状,并指出存在需求导向不突出、组织机制不完善、湾区特色未彰显等问题,提出建设产学研用共同体、构建有组织科研组织机制、营造开放协同创新环境等建议,旨在推动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高校有组织科研模式,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的领军地位引入高校的“源头活水”。
浙江工商大学邱毅代表小组作题为《地方高校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以浙江地方高校为例》课题研究报告。小组以浙江地方高校为例,发现虽然其在当地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服务产业等方面发挥了主体作用,但仍存在基础创新能力弱、产学研融合度不高、激励制度包容性不足和交叉学科建设滞后等问题。从发挥龙头高校作用、面向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地方高校目标导向、深化与国家部委合作等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地方高校在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对策建议。
岭南师范学院邓倩文代表小组作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人才引育协同机制问题与对策》课题研究报告。小组运用培训所学知识和思维进行选题和研究的过程,揭示目前大湾区高校人才引育还存在分类引导欠缺、人才共享共育机制欠缺、人才引育校地统筹乏力和人才引育区域不平衡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小组建议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分类发展指导,明确人才分类引育导向;二是创新人才共享共育模式,发挥高校集群效应;三是整合发展要素,推进“四链”深度融合,激发高校人才引育活力;四是加强粤东西北高校人才引育扶持,促进高校人才引育区域均衡。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游辉英代表小组作题为《“一融双高”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以广东为例》课题研究报告。小组从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质量不够高、党建引领“指挥棒”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还有差距等4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4个方面对策建议:一是坚持大抓基层,推进党建与业务高质量深度融合;二是聚焦成果导向,优化党建引领评价考核指标;三是完善制度机制,推进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四是加强实践牵引,提升党建引领学校治理效能,破解基层党建“中梗阻”难题,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党建和事业发展“一融双高”。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马翔代表小组作题为《高校创新型人才融合培养助推“三支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课题研究报告。小组立足创新型人才融合培养科学要义,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时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殷切期望以及浙江省委提出“三支队伍”建设新要求,以高校创新型人才融合培养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当前浙江高校创新型人才融合培养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主阵地、科技创新策源地、新质生产力孵化地”为愿景,以“四维空间融合育人”新路径推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陈少炜代表小组作题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涵特征、建设障碍与突破路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该报告旨在推动产业升级、教育现代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访谈、案例及问卷调查等多元化方法,结合外出调研期间与多方代表交流,团队成员深入理解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运作机制。报告提出“四维共融·四链协同·四真实践”框架,强调政府、企业、院校和行业在理念、目标及行动上的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作用推动联合体持续发展;在真实环境中实践真实项目,确保活动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研究指出,市域产教联合体需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利益归属、强化激励保障,通过政策引导、法律保障和多元参与,确保其高效、健康运行,助力产业、教育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何良胜代表小组作题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发展对策建议》课题研究报告。小组通过选取广东省较有代表性的127个高水平专业群,并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出业务和党建互融互促不够深入、专业群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不高和专业群评价与高质量发展不匹配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以新机制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以资源互补共建高水平教师队伍、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潘锡泉代表小组作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小组以我国56所“双高校”为样本,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课题研究指出,当前我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还存在多主体协同关系不紧密、共同体建设规范不清晰、常态化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课题组建议从三个维度着手:一是强化政策引领,落实好主体协同;二是强化目标导向,制定好建设规范;三是强化实体运作,建构好运行机制。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周小平代表小组作题为《新技术发展趋势下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小组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带来新挑战。问卷调查了广东省全省80多所高职院校1081位教师,发现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要求,不少职业院校教师出现“不愿学、不愿用、不会用”三个关键问题。从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保障、加强标准引领、建设区域示范,精心设计培训等八个方面解决问题,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学员们一致认为,课题研究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手段,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平台。课题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协作、深入交流,共同研究课题,实现了理论和实践、协作和互补的有机统一,为学员未来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帮助。(供稿:两省中青班学员 梁煜锟;审稿:两省中青班班主任 赵宏强、副班主任 王金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