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教育部直属系统暨第61期高校中青班举行第3、4次文化沙龙
10月21日和10月29日,第1期教育部直属系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暨第61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举办了两次文化沙龙活动,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标准与质量处处长张耀东、教育部课程研究中心评价处处长张珊珊分别主持。两次文化沙龙分别由三班、四班组织,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学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桥梁美如何欣赏?桥梁建造如何成为大国名片?三班学员、东南大学人事处处长王景全以“大国名片:千米级桥梁是如何建成的?”为题,结合个人在桥梁工程建造技术方面的研究,用大量案例、翔实数据和生动故事,从桥梁文化与人类生活、卓越成就与建造技术、国家战略需求与未来桥梁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桥梁工程行业蓬勃发展的历程,引发了大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最自由、最亲切、最动情的艺术,尤其是那些被人们称之为“严肃音乐”的古典音乐经典作品,更是有让人百般体验而感受不尽的丰富、奇妙的美。三班学员,中央音乐学院人事处处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柯扬以“漫谈古典音乐欣赏”为题,从音乐欣赏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和悬念心理两方面与大家分享了如何感悟古典音乐的美,让学员们感受到音乐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梦想的“千里眼”成为现实,并深刻改变着现代战争的形态。“要想和平,就要准备好战争。”雷达技术竞争背后是没有硝烟的对抗与看不见的战争。三班学员、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孔令讲以“千里眼”为题,介绍了什么是雷达和雷达的作用,以及电磁空间大国博弈背后的故事,引发了学员们对网络电磁空间主导权、控制权与话语权争夺战的广泛讨论。
说到石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交通工具燃料,殊不知,石油与吃、穿、住、用都密不可分。四班学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金衍以“油气漫谈”为题,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石油与天然气生成、勘探、开发的过程,重点展示了超深井、从式井、大卫移井等复杂结构井,展望了油气工业的数字化发展和智能化转型,让学员们更深刻地体会了“黑色黄金”的宝贵。
在被誉为少数民族之乡的彩云之南,“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四班学员、云南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郑蔚时而带领大家观赏杨丽萍曼妙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时而引领大家回顾经典电影《五朵金花》,时而将云南少数民族的名人轶事娓娓道来,时而深情讲述西南联大到昆明办学的跌宕历程,多角度呈现了大众文化视野中的云南少数民族特色。
粮食高进口的原因是什么?种质资源可以申请专利吗?转基因安不安全、能不能种、可不可食?四班学员、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朱艳,以“粮食安全和转基因”为题,从“粮食安全与基因挖掘”、“转基因育种内涵”、“转基因育种现状”、“转基因育种安全评价”等4个方面做了通俗易懂的科普性介绍,启发大家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食品,引发了学员们关于转基因与粮食安全的深入思考。
(撰稿:三班宣传委员、中南大学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胡杨;统稿:大班宣传委员、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 陈星;审稿:总班主任、学院社科部 杨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