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智库 > 科研智库详情页

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第五十期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06日
目  录
 
    弘扬中华文化真精神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08·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在中央党校举行
    繁荣高等教育研究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第十二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司洪昌博士出席优秀博士论文表彰和颁奖仪式
    成果要报(十一)
◆     《强化质量特色优化学校管理 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步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9)
◆     《构建激情、信任、合作专业团队:学校文化管理的精髓》(《教育科学》2008.4)
◆     《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和意大利高校学分体系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
◆     《彰显公共性:大众化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走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9)
◆ 《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Z大学为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9)
◆     《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第16期全国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专题研讨综述》(《中小学校长》2008.10)
◆     《增长加宽 拓深——铜陵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中小学校长》2008.9)

弘扬中华文化真精神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08·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在中央党校举行
 
      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主办、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和中国实学研究会协办的“2008·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于10月19-20日在中央党校举行。来自包括台湾在内的国内近8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韩树英、杨春贵出席论坛。会上宣读了全国政协原常务副主席、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叶选平和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的书面致辞。著名学者方克立、张岂之、余敦康、郭齐勇、葛荣晋、钱逊、周桂钿、王殿卿、许全兴、傅佩荣等在会上发言。人民日报理论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国学版、学习时报、理论视野等主流媒体参与了此次高层论坛。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着重就马克思主义与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绝非根本对立,而应相互借鉴、吸收和融合。专家学者将视角集中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儒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土壤上进行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推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仁人志士,无不积极入世、自强不息、亲民爱物、向往大同盛世,具有很深的儒家情节和显而易见的儒家品格,甚至具有儒家式的为人为学、思维模式、行为方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渗透和融入社会肌体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因而,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有了民族文化的“土壤”,而且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并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在新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应积极汲取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作为具有文化自觉的当代学者,既要深入研究和弄通马克思主义,同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按照实事求是和唯物辩证法,对儒学传统进行深入研究,深刻了解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吸收借鉴中华文化精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元素,以便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得到健康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成为既能上承中国历史优秀传统,又能下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先进文化。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就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一度出现过“对立说”、“并存说”、“游离说”、“融合说”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念,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科学地认识祖国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深化研究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是当代中国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次论坛恰逢其时,富有成果和意义。学院于建福教授应邀参加论坛,提交《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自觉》一文并作了交流。
 
繁荣高等教育研究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第十二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第十二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于2008年10月16日——20日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召开。来自40多所高校和期刊杂志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并向会议提交论文近百篇。我院张婕副教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提交了“高等教育公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论文,并进行了会议交流。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理念、实践、创新”,围绕本主题,与会的专家学者就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和谐社会与大学理念、大学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和谐发展、高校间的和谐与竞争、和谐校园与创新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主旨演讲、大会发言、小组研讨与大会交流。代表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了相互启迪、求同存异的境界。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福平校长致欢迎辞,我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专程到会并做重要讲话。他回顾了我国高等教育30年不平凡的发展轨迹与取得的成就。他指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建立高等教育学科的30年,高等教育研究有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取得了重要成就。潘懋元先生还回顾了“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研讨会”走过的历程,认为“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研讨会”已经成为历史悠久、连续性强、规格甚高、影响深远的学术盛会。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繁荣了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推动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和思想活力。此次大会主题定为“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理念、实践、创新”,对于研究中国大学今后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研讨会上,湖南大学副校长章兢教授做了题为“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整体论视野中的大学教育”的报告;南京大学教育系主任、高教所所长龚放教授作了题为“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大学教育回归育人本位”的报告;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胡建华教授作了题为“公平、公正、公开——关于高校间良性竞争制度的思考”的报告;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院长张应强教授作了题为“大学教育思想30年:回顾和前瞻”的报告;北京理工大学高教所所长杨东平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大学自主办学的思考”的报告;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书记彭坤明教授作了题为“和谐社会:高等教育的解读与模式创新”的报告;《中国大学教学》主编陈怡教授作了题为“教育要研究人性提升人性”的报告;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王冀生研究员作了题为“大学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存在”的报告。在自由的氛围和激烈的学术交锋中,代表们对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有了更深刻认识。通过大学教育思想研究,必将进一步繁荣了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推动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和思想活力。
      “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由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校在1986年发起,每两年举办一次,三校轮流举办,至今已举办12次。
(执笔人:张婕)
 
司洪昌博士出席优秀博士论文表彰和颁奖仪式
 
      我院国际教育教研部副教授司洪昌的博士论文获得了2008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成为我院首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目前,论文已通过公示,获奖证书已正式颁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是由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评选的。
      为表彰司洪昌博士及其导师丁钢的科研成就,华东师范大学特邀司洪昌博士于2008年9月9日出席华东师范大学新生开学典礼,并举行了表彰和颁奖仪式。在开学典礼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杜公卓宣读了《关于表彰奖励司洪昌博士及其导师丁钢教授的决定》(华师研【2008】20号),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为司洪昌及其导师丁钢教授颁发奖状,并进行了相应的物质奖励。
      司洪昌的博士论文研究基础扎实,在学术研究上有开创性,提出了具有冲击力的观点。在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之前,曾经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受到学界的好评。2007年12月24日,司洪昌博士的论文曾经获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07年度“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上海市教委和学位委员会颁发了获奖证书,进行了相应的物质奖励(文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市教委、市学位委关于公布2007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名单的通知》,上海市沪教委高〔2007〕74号)。司洪昌的博士论文曾于2005年10月荣获香港中文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等组织实施的“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一类资助,是华东师范大学当年两篇入选的博士论文研究计划之一,也是少数(近10名)一类资助者之一。“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是由全国著名的13所大学联合发起,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其资助的对象主要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40周岁以下)。该计划宗旨在通过有选择的科研资助,引导青年学生和教师深入研究西方理论,并使其本土化,在此基础上创建本土的理论。
      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杂志,在2008年第9期发表了对司洪昌的专访,介绍了司洪昌学术研究的经历,题目为《自由王国的教育学人——访2008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入选者司洪昌》。同时,司洪昌博士也成为该期《中国研究生》封面人物。
 
成果要报(十一)
 
强化质量特色  优化学校管理
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步伐
发表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作者:郑树山(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摘 要】本文系作者于2008年6月在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文章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高校管理者的重大使命,质量和特色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追求,优化管理是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重要保障。作者认为,无论是宏观管理或是微观管理,塑造优质管理文化至关重要。文化是一种持久而弥散的软实力,对提升管理品味具有重要作用。广阔的文化视野,深邃的文化思考,执着的文化追求,崇高的文化境界,是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构建激情、信任、合作专业团队:学校文化管理的精髓
发表于《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
作者:许杰(国际教育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摘 要】自主性孤立是当下学校主流的绩效管理模式下的教师生存状态。要改变现状,必须进行管理变革,由绩效管理走向文化管理,这可谓教师管理新的诉求和选择。文化管理的核心旨在提高教师队伍的向心力,构建激情、信任、合作专业团队是学校文化管理的精髓。
 
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和意大利高校学分体系改革
发表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作者:佛朝晖(教育行政教研部教师、博士)
       【摘 要】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ECTS)是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的重要措施。为落实博洛尼亚进程的要求,完善本国高等教育体系,意大利政府在1999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引入以欧洲学分转化与积累体系为基础的大学学分体系(Credito Formativo Universitario,CFU)。本文在介绍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体系的基础上,对意大利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原因和措施进行阐述,分析意大利学分制改革的特点与问题,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有所借鉴。
 
彰显公共性:大众化后西方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走势
发表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作者:许杰(国际教育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摘 要】公共性是一种分析政府和公共机构行为的价值观念和有效工具,公共利益是公共性概念的核心。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属于公共管理领域,彰显公共性是大众化阶段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所呈现的新趋势,这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以Z大学为例
发表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作者:茶世俊(第二作者)(培训部讲师、博士)
   
       【摘 要】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指学生对教学工作进行反馈、监控、评价和决策参与等一系列管理活动。Z大学学生以专门委员会为组织模式,以学校支持为重要保证,以行动研究为重要动力,对教学管理重点环节进行了有益的参与。实践初步证明,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有效途径。深入推进学生参与教学管理,还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需要加以关注并采取应对性措施。
 
深入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教育实现科学发展
——第16期全国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专题研讨综述
发表于《中小学校长》2008年第10期
作者:赵庆典(学校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摘 要】9月上旬,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的第16期全国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专题学习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要创新教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优化教育结构,统筹区域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实现科学发展;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增长 加宽 拓深
——铜陵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
发表于《中小学校长》2008年第9期
作者:许杰(国际教育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摘 要】铜陵市是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范例。近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铜陵市教育局针对铜陵市基础教育的现状,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要求,主动提高标杆,自我加压,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增长、加宽、拓深,积极稳妥地将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向纵深推进。
搜索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
搜 索
热搜词: 萧山 大学 校长 中央
高级检索 政策文件检索
搜索结果:
文件格式:
全部 所有格式 WORD PPT EXCEL PDF TXT ZIP
时间范围:
全部时间 一年内 一月内 一周内 自定义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 按日期倒序 按日期正序
搜索位置:
标题 正文 附件
关键词:
发文机构:
发文字号:
日期:
搜索位置:
全文 标题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排序 按发布日期倒序 按实施日期倒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