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智库 > 科研智库详情页

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第二十八期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31日
目  录
 
学院重点课题“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选择与体制创新研究”开题
      ——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和中国高教
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同时开题
学院一般课题“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视角”开题
●学院一般课题“交互文化性与教育近代化
      ——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性因素交互关系研究”开题
●“呼唤教育家精神理论研讨会”在京举办
2007年上半年申请使用学院学术文库出版基金工作启动
 
学院重点课题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选择与体制创新研究”开题
  ——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和中国
                         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同时开题
 
      我院学校管理教研部副主任陈丽萍博士主持的“构建日本大学管理制度的立法研究”(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发展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06AIL0620002)、“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NAEAA0603),于5月18日下午开题。出席开题会的有,学校管理部主任赵庆典教授、严加红副教授、司洪昌博士、乔玉华老师;我院科研处处长于建福教授、图书信息中心主任郭垒教授、培训部姜永平老师应邀出席了开题会;东南大学副校长胡敏强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程光旭教授作为课题组成员代表出席了开题会。
      陈丽萍博士就三项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价值、主要内容、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分别作了说明。
      “构建日本大学管理制度的立法研究”,拟以战后日本教育立法的考察为视角,对构建日本大学管理制度的法律基础进行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包括:战后日本大学管理制度的立法考察;构建日本大学管理制度的法律基础;现代日本大学管理制度立法的新展开。该课题将详细分析有关大学政策、法律制定的背景、目的、审议过程、各方面的意见,分析日本各党派、经济界、学术界、有关团体和不同组织机构对相关法律的出台的影响,从而揭示日本大学管理制度改革是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各种力量对大学管理制度改革有什么不同的作用等。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发展与实践”,是以国家教育政策走向、政策分析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践为结合点进行研究。该课题研究包括:高水平大学产生的历史沿革;高水平大学建设作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提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践模式。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大发展时期,在以学术优势和科技优势为基础的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同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模式,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参考模式,是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选择与体制创新研究”,是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出发,提出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选择与制度创新。期望通过“强项学科”、“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推进高水平大学发展,通过建立现代大学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谋求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法制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办学自主权。该课题通过对中国国情、经济实力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剖析,指出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若干“瓶颈”问题,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未来几十年宏观战略及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模式。
      上述三项科研课题,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三个方面:一是重依据、重出处,即引用原始资料、第一手资料而不是再次引用;二是重数字、重统计,即运用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进行本课题的研究;三是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为基础,进行本课题研究。在课题项目操作方面,实行滚动科研,即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及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中,选择个别学术骨干作为课题研究成员,以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于上述研究项目,与会人员给予了肯定并提出积极建议。胡敏强教授认为,上述科研项目选题好、立意高,特别是以政策、法规为依据进行研究,对促进中国大学法制建设,完善中国大学管理制度具有现实意义。程光旭教授认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初见成效,如何在理论上引领高水平大学前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发展模式,是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赵庆典教授等教师就课题研究框架、研究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与建议,为课题研究开阔了思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执笔人:陈丽萍)
学院一般课题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视角”开题
 
      我院国际教育教研部杨艳玲博士主持的学院2007——2008年度一般课题“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视角”(课题批准号:NAEAB0603)于5月25日开题。应邀出席开题报告会的有:国际教育教研部主任史朝教授、副主任杨晓波博士、教师许杰博士和吕文妙博士;学校管理教研部主任赵庆典教授、教师司洪昌博士;教育行政教研部副主任从春侠副教授;科研处副处长张婕副教授。
      杨艳玲博士首先就本课题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初步设计以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介绍。她谈到,大学新生是否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而且关系到他们今后生活的幸福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可以进一步为学校进一步改进学生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使学校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从有关这一问题的国际和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国内的研究实证研究少而理论思辨研究多,在实证研究中,对新生的适应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研究较多,而帮助大学新生适应的干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看,定量研究多而质的研究较少。而从学校管理者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的成果就更少了。国外的研究虽然多而丰富,但是中外社会、文化背景迥然相异,国外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情况。在对课题的初步设计中,本课题拟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文献法,采用个别访谈、集体访谈,以及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原始资料。访谈对象为综合性大学学生处处长以及大学中主管学生工作的中层领导。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建构科学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模式,难点是如何聚焦研究问题和分析原始资料。
      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本课题选题、研究意义、研究重点、前期准备以及课题负责人研究基础的基础上,就如何聚焦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对象的确定等细节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主要有:1、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不一定局限于质的研究,可以做一些定量研究来寻找规律,做到点和面的结合。可以参考访谈的内容来设计问卷;2、研究问题需要再聚焦。从管理者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最好着重研究帮助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制度建设;3、访谈对象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学生处处长、辅导员、学生,不同的访谈对象谈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视角,可以相互验证;4、国外有比较成熟的学生工作发展理论,在做这项研究时可以借鉴;5、研究可从现状调查着手,先看大学在帮助大学新生适应方面有哪些模式,然后通过访谈辅导员和学生来分析这些教育模式的利弊,找出不足,探索如何完善新生适应教育的模式;6、这项研究有可能涉及多个学科视角,如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教育学的等等,因此,在研究时最好确定好学科视角。
      杨艳玲博士表示,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于课题的进一步开展非常有价值,接下来将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课题计划,争取高质量地完成课题。
(执笔人:杨艳玲)
 
学院一般课题“交互文化性与教育近代化
——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性因素交互关系研究”开题
 
      我院学校管理教研部严加红副教授主持的2007-2008年度学院一般课题“交互文化性与教育近代化——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性因素交互关系研究”(课题批准号:NAEAB0606),于5月24日开题。学校管理教研部主任赵庆典教授、副主任陈丽萍副教授出席了开题会,学校管理教研部专职教师刘新丽、司洪昌和乔玉华参加了开题会。
     课题主持人严加红首先对课题研究的缘起、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前期研究与成果以及研究进程作了介绍。
      本选题研究试图通过对教育传统(educational  tradition)与现代性因素(modernity factors)交互关系的探讨,即通过对教育传统内部现代性因素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传统外部现代性因素的输入与变化、教育传统内外部现代性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及教育传统与现代性因素之间的交互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分析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过程,透析教育近代化变迁进程中教育思维逻辑形态的转变,阐释各种理论形态和实践路径的历史逻辑,以及解释各种社会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内在本质,从而揭示“交互文化性”(interculturality)的深刻内涵,以及教育传统与内外部现代性因素之间所存在交互影响与作用的关系,阐明中西文化理解在教育近代化变迁进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本选题研究主要通过详实的历史材料来建构、论证和分析框架设计,揭示教育近代化发展进程的本质逻辑。因此,在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上,突出体现在对框架设计分析论证的层面上,即通过对历史材料或事件进行理论概括和诠释,从而系统阐述“教育传统内部现代性因素形成和发展”和“教育传统外部现代性因素的输入与变化”,以及“教育传统内外部现代性因素的互动”,特别是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阐述中西文化理解过程中所存在的“教育传统与现代性因素的交互关系”的作用机制。通过建构中西文化理解这样一个分析框架,从而从一个比较崭新的视角阐明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以及揭示出中西文化理解与教育近代化之间所呈现的历史本质与逻辑特征。
      本选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强化选题研究论证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努力做到资料详实,分析有据,论证充分,最终达到研究的基本目标。
      与会教师在对本课题研究价值、思路架构、研究基础和前期准备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研究过程中的细节和应该引起注意的方面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想法和深化研究的建议。
      赵庆典教授强调,这个研究选题非常有意义,但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诸如近代化与近代所存在的时间界限问题、现代性与现代化两者概念内涵与主要特征的区分,以及理论建构与研究方法选择等问题。陈丽萍博士谈到,要更为紧密地结合社会大背景和历史特征,在大背景中谈论文化融合问题。另外,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还可以再细致地斟酌和考虑。司洪昌博士认为,要明确有关近代、近代化和近世等概念区分,以及历史分期的时间界限。同时,在题目设置上,还可以从小历史角度选择做小题目,以求更深入地探讨与选题相关的研究问题。刘新丽、乔玉华也都对本项选题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严加红最后表示,将考虑并吸收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对选题研究所提出的建设性意义,积极做好前期研究的准备工作,争取做出有价值、有意义和具有较高质量的基础性研究成果。
(执笔人:严加红)
 
“呼唤教育家精神理论研讨会”在京举办
 
      2007年5月27日,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呼唤教育家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办。研讨会是在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我国需要大批教育家,要宣传有贡献的教育家”,“要提倡教育家办学”的背景下举办的。会议邀请部分老一辈教育家和近年来做出优秀成绩的中青年教育家,与各界人士共同交流和总结基层教育创新的经验,研讨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期望更多的人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成长为教育家。
      研讨会分别按照“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与“弘扬教育家精神”两个主题进行。来自南京、海南、厦门、江苏休宁、北京、山西等地进行农村教育、平民教育、慈善教育实践与探索的一线管理者、实践者首先围绕第一个主题进行了汇报,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结合这些最新的教育创新实践,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清华大学教授、教育家斯霞之子孙复初,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日周,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副秘书长徐永光,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华等著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发表了重要演讲,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一主题,分别就教育家精神内涵、教育家类型、产生教育家的机制、体制环境以及教育家的使命与责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我院教育行政教研部副主任从春侠副教授和培训部茶世俊博士应邀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执笔人:从春侠)
 
2007年上半年申请使用学院学术文库出版基金工作启动
     
      根据2006年11月30日第31次院长办公会精神,“学术文库出版基金的使用每年上、下半年各进行一次申报和评审”,2007年上半年申请使用学院学术文库出版基金工作启动。
      请准备申请使用出版基金的科研人员认真阅读《学院学术文库出版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院字[2004]8号),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如实填写《学术文库出版基金使用申请表》(请各申请者于学院www.naea.edu.cn网下载),并于2007年6月22日(周五)前交出版基金管理办公室(科研处)冯文宇同志处,并提交电子版于学院科研信箱keyan@naea.edu.cn
搜索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
搜 索
热搜词: 萧山 大学 校长 中央
高级检索 政策文件检索
搜索结果:
文件格式:
全部 所有格式 WORD PPT EXCEL PDF TXT ZIP
时间范围:
全部时间 一年内 一月内 一周内 自定义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 按日期倒序 按日期正序
搜索位置:
标题 正文 附件
关键词:
发文机构:
发文字号:
日期:
搜索位置:
全文 标题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排序 按发布日期倒序 按实施日期倒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