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培训 > 培训动态

教育培训

提升大学创新能力的挑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23日
      第26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自9月8日至9月13日进行了第二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大学的创新及服务”。期间围绕主题听取五场专题报告,进行一次分班研讨。教学工作小组还以“大学管理与创新能力”为题,在全班开展问卷调查,收回有效答卷111份。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大学如何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既为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也为全社会普遍瞩目。
      一、当前我国高校提升创新能力面临的挑战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任,但高等学校如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目前仍面临诸多的挑战。
      1.原创成果有待增加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是在我国原创性科技成果相对匮乏的背景下提出的。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新华网)天津大学科研处处长舒歌群谈到:“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75%是由高等学校承担的。但是,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统计,在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中,95%以上是属于跟踪性研究,而原始创新的只有不到5%”。
      2.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针对高等教育的各种评价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成果的产出影响重大。而当前在我们的评价体制中,存在着许多不够科学的问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姬红兵谈到:“现在的校长被各种评价的压力所左右,压力只能分解到各院系,这样的压力下所出的成果很难有助于长期思考和科研积累的成果的产生。”汕头大学财务处财务副总监何文标谈到:“许多高校都对教师发表论文按年度给予奖励,职称评定时也都把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重要参考,这种做法促使教师做短期的事情,不利于有较高价值的创新性成果的产生,因为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成果经常需要埋头苦干多年才能出来。”重庆大学校长助理、虎溪校区管委会主任杨丹认为:“对学生适当的考试是必要的,但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如果不改变目前的考试评价标准,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不利。”调查问卷中对“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的评估对提高大学管理实效和创新能力的作用”问题的回答,认为作用“一般”的占32.4%,“较低”的占15.3%,“很低”的占4.5%,而认为“弊大于利”的占14.4%!认为作用“较大”及以上的占33.4%。
      3.制度效益有待提高
      问卷中有三个关于自身工作状况评价的问题。其一是“您认为您的创造力在近年来平均发挥出了多少?”回答个人创造力发挥了“61-80%”的人占56.0%,其次是“41-60%”,占23.9%。其二是“您认为您近年来的工作有多大比例是有助于提高而不是降低学校办学效益?”选择“81%以上”的占45.0%,其次是“61-80%”,占36.7%。其三是“您近年来从事工作的积极主动程度大致是多少?”,选择“81%以上”,占55.0%,其次是“61-80%”,占33.3%。仅从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做出的判断是,我国高校的管理总体上是成功的、卓有成效的,因为绝大多数高校中青年骨干内在潜力的发挥等评价指标,都在60-80%以上。
      “忙”,是我们这个时代与社会的突出现象,不仅高校教师忙、行政人员忙,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普通公务员也忙。但是我们忙的都是必要的吗?为什么我们这样忙,高校创新能力却不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王文斌等学员认为:“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着项目申报走关系圈、学术垄断、学霸、学术造假、评审走过场等消极现象,在高校中存在功利主义的浮躁气氛,这些问题对科研创新十分不利。”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忙”的无效性,说明我们当前的“制度效益”仍然不高,也就是说,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即使我们再忙,我们也难以创造出较大的生产力,因为我们很难突破制度系统效益的“门槛”。低效益的制度是阻碍创新的系统因素,非个人勤奋工作所能克服。
      4.权利配置有待优化
      当问到“高校中教职工应当获得的权利与实际获得的权利之间差距有多大”时,有79.8%的人回答“实际权利小于或明显小于应得权利”,仅有17.4%的人回答“二者很接近”。权利的配置本质是资源的配置,包括对如何配置资源的发言权。权利直接关系到人的需要的满足,并与人的潜能发挥、创造力的发挥高度相关。当高校中师生员工的实际权利小于或明显小于其应得权利时,就意味着他们可支配资源的缺失,就意味着他们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受到限制。
      5.教育模式有待突破
      对于“造成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的提问,位于前三位的选择分别是:“我国学生原本有创新潜质,但不当的教育使其受到压制或泯灭”占35.2%,“实际的制度和文化不鼓励创新”占31.8%,“大学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占28.5%。事实上,长期以往的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正是多年来教育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6.知行差距有待缩小
      或许我们在教育及管理的理念上并不落后,但由于一系列配套制度的落后导致我们行动的严重迟缓。比如,启发式教学是自孔子时期就倡导的先进教育思想,但迄今真正实施这种培养和激发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少而又少。又如,素质教育的思想、课程改革的主张,在理念上为大家普遍接受,就是在行动中迟迟不能贯彻其要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我们在行动中是否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教育呢?
      二、促使大学进入创新境界的基本策略
      1.做好“人”的工作是创新的出发点
      “创新体制要重视人的价值;一个人不能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预期收益,是没有动力去创造的。”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与产业管理处处长刘铜华的观点。 “人”的观点实际是走向创新的出发点,只有进一步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创新性的成果才会不断涌现。创新的主体是“人”,没有人充满激情而又积极向上的工作,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科技创新以制度创新为基础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大学的制度创新需要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否则,高等教育无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教兴国等国家战略。”这是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王枝茂的观点,反映了大学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制度创新的强烈需求。成都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汪令江认为:“制度创新最为重要,制度是最大的生产力。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院校层面的创新,制度创新都无疑是发挥最大作用的创新。”
      当问卷问到“我国高校要出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最需要做的是什么”,有30.8%的人认为应该“不为发表论文的数量要求所累,研究者有更多自由、充分的研究空间”,有24.5%的人认为要“改进成果评价机制”,有16.5%的人认为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法治化、民主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有13.9% 的人选择“增加高校科研经费、改善科研设施”。当问到“关于提高大学创新能力,您最想说的话”时,几乎所有做出的回答都与制度的改善相关,比如“改善成果评价机制”、“抑制学术腐败”、“倡导学术自由”、“赋大学自主的权力”、“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引进市场机制”、“机制创新应先行”、“合理分工与协作”、“创新是一种主观需要,而不是压力所迫”、“抑制学术浮躁、鼓励求真务实、弘扬科学精神”等等,可见,科技创新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基础。
      3.制度创新的关键是“转型”
      要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关键是要改善大学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这种“改善”关键是要体现对“以人为本”要求的民主制度的尊重,同时还要体现对教育、科研及管理规律的探求和尊重。
      问卷中问到:“现代大学校长哪方面领导素质最重要”,56.7%的人选择“能创建一种教职工自主而积极工作的机制”。仅有15.0%的人选择“有崇高的威望与人格魅力”的选项。这种选择意味着大家对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视,说明大学管理正在由依靠大学领导的个人威望、人格魅力为主导而进行的管理,转变为依靠建立员工自主而积极工作的机制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应成为衡量领导者素质的关键指标。
      问卷中还问到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解,有77.3%的人选择“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是通过改进管理策略促使人们主动学习、适应多变环境”这一选项,反映了多数学员对学习型组织有一个基本正确的理解。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刘旺洪说得好:“大的创新是在身心自由的情况下出来的。”    当然,这种自由不等于绝对自由,它同时意味着责任,并与法律相伴。
      在社会、学校、个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制度框架下,让大学及其最广大的师生员工拥有最大可能限度的自主权,实现管理体制上由“他组织”到“自组织”的转型,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大学创新能力的根本制度保障。
 
                                                执笔人:黄永军
搜索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
搜 索
热搜词: chr concat dfb 教师
高级检索 政策文件检索
搜索结果:
文件格式:
全部 所有格式 WORD PPT EXCEL PDF TXT ZIP
时间范围:
全部时间 一年内 一月内 一周内 自定义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 按日期倒序 按日期正序
搜索位置:
标题 正文 附件
关键词:
发文机构:
发文字号:
日期:
搜索位置:
全文 标题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排序 按发布日期倒序 按实施日期倒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