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促进高校质量建设与管理创新——第35期高校中青班、浙江高校中青班外出考察简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0日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促进高校质量建设与管理创新
——第35期高校中青班、浙江高校中青班外出考察简报
2011年4月15日至24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35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及浙江高校中青班全体学员组成四个考察团,赴福建、湖南、陕西、辽宁四省进行以“高等学校质量建设与管理创新”为主题的为期10天的学习考察活动。通过听取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地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情况的介绍以及对高校的实地考察,学员们对各地高校深入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通过管理创新推动内涵建设、实现特色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改革思路和创新举措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参加考察的全体学员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大家在整个考察过程中主动参与、严守纪律、认真思考、及时总结,确保考察学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一、四省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概况和未来发展战略
福建省是著名的侨乡,“嘉庚精神”不断激励、感召着海外华侨、华人,捐赠资金、引进人才、联络合作等始终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的驱动力量;福建民营经济较发达,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闽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成为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当前,福建省高等教育还存在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升、改革观念落后等问题。未来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思路:一是提升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保持规模适度增长,争取毛入学率达到53%,到2015年,基本形成各类高等学校定位明确、优势突出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建成若干所国际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二是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强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推动高校在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三是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四是围绕提高质量组织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通过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海西西岸经济区改革与建设工程”等各类工程和计划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是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推动专业学位发展上。六是努力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上先行先试,加强两岸教学科研合作。七是增强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保障能力。
湖南省未来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一是质量与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力争在国家质量工程等重大项目中继续保持全国先进行列。二是加快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建设。大力支持“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的配套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对湖南省的支持,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学科,重点发展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的新兴交叉学科,加快发展应用学科、高新技术与工程学科,全面提升高校的学科实力与水平,以此为基础建设若干所省属高水平大学。三是着力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努力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基地及成果转化平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使高校成为富民强省的科技引擎与人才高地。
未来十年陕西省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是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对高校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制定全省高等学校分类发展规划,合理设置和优化高校及学科专业,引导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一流;继续支持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设,确保陕西省若干所高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争取更多省属高校进入国家“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为西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重点支持10所基础良好、特色鲜明、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省属本科高校,建成国内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大学;鼓励和支持其他普通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提高办学水平;实施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6所国家级和10所左右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个重点专业、100个示范性实训基地。
辽宁省实现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经验是:第一,紧紧抓住重点学科建设不放松,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第二,紧贴老工业基地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引导高校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产学研结合;第四,提升划转院校为地方、行业双重服务能力,坚持特色办学。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辽宁省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在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重点学科、高端人才、重大学科平台、重大创新成果以及科技服务能力等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在全国位次的前移,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预计到201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128万人,毛入学率6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1%左右,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社会贡献率稳步提高。
二、明确目标、科学定位、特色办学,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校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高校认识到,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克服跟风赶潮的从众心理,寻求具有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考察发现,不论是985高校、211高校还是地方本科院校,对于高校的发展目标定位都日趋理性,盲目樊高、趋同的现象并不明显,各高校都在分析自身优势及不足的基础上努力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的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厦门大学作为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建校至今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目前正朝着“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西安交通大学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力求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科学技术大学,学校秉承“公诚勇毅”的校训,围绕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以“创造知识,培育英才,服务国防”为使命,坚持“立足‘三航’、强化基础,三化融合,激励创新”的发展方针,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提高。湖南大学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形成了“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特色。福州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福建省属重点大学,确立了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正朝着建设我国东南地区强校的奋斗目标迈进,力求为国家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有无特色更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很多地方高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依托行业或多年办学积淀的传统及专业优势,努力挖掘自身的生长点,开创特色办学之路。湖南商学院的学科建设注重打造商科特色,在高水平师资引进、学科平台构筑、科研立项等方面对商科发展进行了政策性倾斜,特色愈发凸显。辽宁科技学院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明确了“立足本溪,服务辽宁,面向全国;依托地方与行业优势,重点为冶金、机械等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服务定位。辽东学院以教学型、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根据丹东市要建成东北东部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工制造基地、特色农业基地这一背景,调整了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与地方发展需求的对接,为地方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莆田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重点建设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能带动地方新技术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学科。西安培华学院提出学科发展的“3+1”模式:女性教育平台、财会教育平台、医学教育平台和数字化校园(含远程教育),以凸显学科建设的重点和特色。
三、创新管理的体制机制,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提升提供切实保障
考察发现,各高校都充分认识到管理制度的创新对于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非常重视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力求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优化,充分调动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切实的保障。
大连理工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学校科技工作管理体制机制,组建了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技术研究开发院,加强对学校科技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的统筹、谋划和牵动。二是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在“外引内培”的基础上实施教师退出制度,施行“非升即转、非升即走”的“358”考核竞聘制度(要求新入校博士或讲师在3、5、8年三个时间节点必须参加副教授岗位竞聘,对8年以上仍未竞聘上副教授岗位者解除聘用合同或转岗)。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施了聘期考核制度、绩效津贴制度、岗位竞聘制度、职员职级制度,实现了教学科研、机关管理、保障服务三支队伍的协调发展;三是深入推进学部制改革,从2007年起先后设立五个工科学部、两个文科学部,促进了学科交叉与融合。
湖南大学在科研平台、基地建设与管理中,采取开放竞争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最大限度的赋予首席科学家相对独立的人财物权力,负责人和首席科学家实行协议工资制,进行合同管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探索科研管理的新机制:一是建立了生物类共享科研平台;二是十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全校共享,学校设立专项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补贴经费;三是科研大楼面向全校开放,重点学科、优势团队优先安排,实行收费制,共享仪器设备按机时收费,由科研经费和专项补贴各承担50%;四是人员能进能出,按科研经费、SCI论文数及科研成果评估。
吉首大学在科研管理方面强调立足本土开展科研;在学科管理方面要求硕士以上、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必须归属学科,做到“学科之外无成果,学科之外无职称”;在学生管理方面建立“课程引导、环境熏陶、实践砺炼、自我塑造”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体系,“善待学生”已成为学校育人和管理的基本理念,使得40%的毕业生能够扎根湘西,为湘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考察发现,各高校均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校发展的生命线,许多学校创造了十分宝贵的育人经验。中南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实行“六选制”——选专业、选课程、选老师、选毕业时间、选培养环节,选方向。本科生有两次转专业的机会,减少必修课的比例,鼓励选修交叉学科的课程。提出要通过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案、一流的教学管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网和创业园,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教育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2+4+X”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不分专业而是按学科大类首先接受2年文理兼容的基础教育,随后按学科专业进行4年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学习合格者获得硕士学位。此后,再接受X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取得博士学位。西安交大在国内高校率先实行“书院制”,开创了书院和学院的“双院制”培养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以“造就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为目标,在免费师范生培养上积极推进“2+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学生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同时,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和文理渗透原则,构建“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实践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师范生得到全面发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全面实施合作教育,强化实践教学。该校改革寒暑假制度,缩短寒假,将暑假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整合连成一体,时间长达100天。春秋两季是学术学期,暑假是半工作学期,学校联系企业单位带薪半工作岗位,提出岗位技能需求,学生自主应聘岗位,完成和专业逐渐结合的带薪半工作实习。
大连海事大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该校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国家港务监督局和挪威船级社的认证。学校树立全面育人的理念,设立了学生发展服务中心,在学生困难资助、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首创学生情商奖学金,通过大情商的教育促进学生三观教育、培养学生待人接物的办事能力;重视辅导员工作,在招聘、培养、工作、出路方面有较好的机制,保证优秀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工作好。
五、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坚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作为促进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多出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次考察的很多高校切实推进产学研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东北大学坚持以“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物化”为一体的现代大学职能观和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现代大学发展观,充分利用科技、人才优势,以孵化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服务社会的坚实支撑点,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东北大学科学园是我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东软集团公司是东北大学实施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
中南大学积极推进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产学研结合,近几年与中国铝业、西部矿业、铜陵集团等大型产业集团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研发平台,成果显著。其粉末冶金研究院和高性能复杂制造是国家重点实验室,黄伯云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航空制动新材料,寿命是传统金属的4倍,重量只有原来的1/4,既满足了国家的重大需求,又保障了国家安全。
辽宁科技大学具有冶金行业优势,和鞍钢、宝钢、武钢等多家大型冶金企业创建了“交融式”校企合作机制:教师深入到校企合作基地,针对现场存在的生产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同时还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到校企合作基地顶岗实习或参与企业研发工作,切实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让他们承担部分本科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和学校教师共同开展科学研究,以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的部分管理人员和教师参加企业的部分生产、经营会议,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这种实质性的合作真正实现了校企良性互动与双赢。
龙岩学院与龙岩市各县和部分乡镇建立校地合作战略联盟,与龙岩经济开发区、福建龙州工业园区建立校产合作战略联盟,与中国龙工集团、紫金矿业集团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学校发挥地域优势,成立了“古田会议精神研究所”、“客家文化研究所”、“南方不稳定煤层开采研究所”、“闽西食品研究所”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研究机构,为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学校的自身生存找到依据。
湘潭大学建立健全了校企对接机制:第一,通过为湘潭市各类型企业做项目、开展人才培训,直接为企业服务。第二,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新产品支持。如学校自主研发的“高效脱硫除尘新技术”应用于湘潭有色金属公司,帮助这家企业扭亏为盈。第三,利用人文社科的优势,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服务,承担了《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也为湖南省10个地市做了旅游发展规划。第四,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度,吸收政府职能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为董事单位,密切了学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关系,也成功获得了社会的资助。
通过本次考察,学员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各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任务的了解,对于各高校抢抓机遇、找准定位、实现特色发展的改革创举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学员们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高等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的同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高等教育在实现规模的快速增长后,如何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是制约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二是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还很不合理,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相适应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三是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还有待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制约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四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还缺乏内外部环境的支持,高校内部体制机制创新的空间有限;五是多校区办学、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难题。大家相信,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深入贯彻落实,以上问题将会在发展中逐步得以解决。
(执笔人:王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