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第六十四期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8日
目 录
1. 总结管理体制改革经验深化高教管理研究 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郑树山理事长在高教管理研究会2009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 总结共和国高等教育60年的发展 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晋峰在高教管理研究会2009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3. 中国高教学会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评选揭晓
——高教管理研究会申报的研究成果获佳绩
4. 纪念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25周年专题:历任理事长简介(三)
刘忠德——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总结管理体制改革经验 深化高教管理研究 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郑树山理事长在高教管理研究会2009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在新中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的前夕,在全国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承办的2009年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学术年会,今天在风景秀丽的北国鹤乡——齐齐哈尔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来宾和全体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向为举办本次论坛提供支持并付出辛劳和智慧的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的各位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将本次年会的主题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在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体制变革、规模发展、结构调整,取得令世人瞩目成绩的新时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质量建设和内涵发展;第二,重视和加强管理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体制改革是关键,而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教管理体制,是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迫切需要。在本次年会上,与会代表将围绕会议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回顾和研讨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结合国家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使命新要求及高教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相互交流,启迪智慧,凝聚共识,这对于丰富和深化我国高教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建国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就加强新时期高教管理研究谈几点意见。
一、建国六十年来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在探索中发展的历程
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志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众所周知,建国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走过了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文革”前17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并在探索中前进的时期。我们在改造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探索建立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合理结构;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经过17年的艰辛努力,基本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格局,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其主要特征为:一是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等院校管理体制从校(院)长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二是探索建立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高等学校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制度。中央各部委协同教育部分别管理所属一部分高校,各省、市、自治区具体领导和管理各自所属高校。这一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成为我国高教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对加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建立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合理结构。尽管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全国教育事业结构中还存在某些问题,但总体看,我国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民教育体系。四是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总之,我们经历建国后17年的艰辛探索,基本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文革”十年是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遭到严重摧残和严重破坏的时期。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极左思潮影响下,取消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造成教育行政机构和高校领导机构的瘫痪;在改造“旧教育制度”的旗号下,片面强调放权,否定中央统一领导,造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的混乱;违背教育规律,片面强调“突出政治”,造成教育事业的停滞、混乱和倒退,使我国高等教育丧失了10年宝贵的发展时期和重要的发展机遇。所谓的“文化和教育革命”,不但没有革除管理体制的弊端和缺点,相反使建国后17年探索和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从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历史使命的高度,重视教育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正,加强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恢复重建了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初步理顺了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高校恢复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和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体制,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各级各类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关系,及时调整教育体系结构,促使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使高等教育管理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规的出台,为政府和教育部门依法治教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建国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艰辛探索的历程,它不仅是对高校隶属关系的调整,也不仅是对教育管理权限结构的局部微调和更动,而是致力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和重构,致力于对政府、社会、高校各自角色的重新定位及其运行规则的重新设定,致力于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调整。这充分说明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建国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变革和发展的历史。通过对6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教训的回顾与反思,使我们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至今仍指导我们对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我认为,值得重视和关注的经验和启示有以下几点:
——必须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60年的实践证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尽管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目标,但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必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个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世纪之交的三次重大高教管理体制改革,都是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改革,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要适应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
——必须尊重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把握其特有的功能和价值。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原则,注重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在推动改革实践中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必须以坚持政府为主导,调动高校和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者,但这并不意味政府包办一切。要在改革中着力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解决高校缺乏应有活力等问题,逐步建立起与经济、政治体制相适应,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高校自主办学为特征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必须坚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实践证明,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应根据高校的实际,区别不同情况给予合理而系统的政策支持,为改革的实施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必须坚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注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善于传承、借鉴和创新。基于中国国情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继承和创新,是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双轴。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传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坚持传承、借鉴与创新的统一。在不断传承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智慧和优良传统的同时,合理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办学理念,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新时期高教管理研究
回顾新中国60年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高教管理研究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广大高教管理者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从理论探索、政策支持和具体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高教管理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矛盾、新问题,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孜孜以求、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大新时期高教管理工作研究的力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对以下问题加以深入研究。
一是要加强对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事实表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应加强对政府与高校关系的研究,明确政府和高校各自的功能与职责定位,以逐步形成权责一致、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二是要加强对高校科学定位、分类指导的研究。科学定位是高校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的基础。要研究高校的科学定位,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根据高校的主要功能、服务面向、学科专业设置、学制等制定分类标准。同时,探索建立有利于高校特色发展的评估标准,以实现我国高校的多样化发展。
三是要加强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研究。自主办学是高等学校的基本权利,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高等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要加强对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研究,改进政府管理高校的方式,促使高校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实体,并承担应有的责任。
四是要加强对依法治校的研究。高校要切实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要研究高校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厘清高等学校内部和外部的法定关系,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使高等教育在新的体制和环境下健康发展。
五是要加强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高校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干部队伍。要加强高校管理干部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问题的研究。要加强高校组织人事制度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以建立严密、高效的学校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为高校建设一支素质好、结构好、作风好管理干部队伍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六是要加强对社会资源参与高校办学的研究。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发展高等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要研究调动市场、社会不同办学主体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合作办学。要研究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及其他中介机构在教育治理和运行中的作用,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管理需要研究,研究需要读书。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高校管理者,我们要重视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还要研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典籍及教育名著,从经典著作中汲取办学治校的智慧,提升综合素养、精神境界,提高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让我们为之努力,以此共勉!
以上意见只是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和认识,欢迎大家展开讨论。我相信,通过与会全体同志的积极参与、深入探讨和共同努力,我们对新时期高教管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一定会形成不少富有价值的共识,取得丰硕的研讨成果。
最后,预祝本届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总结共和国高等教育60年的发展 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晋峰
在高教管理研究会2009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常务理事和代表: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周远清会长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的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直认为,我本人也在你们的会议上多次讲过,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分会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系统中成立较早、最为活跃、学术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学术团体。近两年来,在郑树山理事长的领导下,在广大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学会工作又有新的进展:支持和积极参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各项活动、深入开发2008年临沂年会的学术交流成果、搭建学会内部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理事访学工作、加强秘书处建设和增补学会理事会的新成员、启动学会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等。特别是,贵会2008年临沂学术年会不仅举办得非常成功,而且,会议论文精选后,以《高等院校质量建设与特色发展》为题,结集正式出版,并拿到本次学术年会上。这种工作效率也是很值得赞赏的。我粗翻了一遍《高等院校质量建设与特色发展》一书,感到收入书中的96篇论文,包括树山同志的序言,篇篇精彩。收入的两篇综述性文章,也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贵会为本次学术年会的召开汇编的《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高等教育管理》资料集,印制精美,可与正式出版物比美。而且,收入的58篇论文都有很高的学术水准。这预示着本次学术年会将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在此,我也想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名义,对贵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所取得的丰硕学术研究成果表示热烈祝贺!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国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也有了巨大的发展。由建国时1949年的205所大学,在校学生11.65万人的规模,发展到2008年底,有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在校本专科学生2021万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在学人数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3%。我们还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在校研究生128.3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3.66万人,硕士研究生104.64万人),以及39.4万人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基本做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立足于国内。高等教育不仅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还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知识贡献和服务。
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坚持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由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转变为一个全面开放的体系;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经过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基本上适应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使高校的教学工作更加符合了教育规律的要求。
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以便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平台。我完全赞同树山同志刚才的概括性的意见,同时,也想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回顾我国高等教育事业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深切体会到,为了保证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努力做到这样几条: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3.坚持和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努力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同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起来;
4.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的原则,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5.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统筹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6.坚持重点建设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7.坚持“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的能力。
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应该进一步如何改革与发展的问题非常尖锐地提了出来。
我们在看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时候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虽然已经由一个高等教育的弱国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并不强,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方面。例如,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的大学,我们在世界上居于先进水平的学科和专业还很少;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缺少大师级的师资;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还不高,特别是还不能培养出一批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待一个大的提高,等等。从整体上说,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国家、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还有巨大的差距,特别是离国家提出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差距更大。因此,我们现在必须非常明确地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把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强,即,要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新的奋斗目标。
做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花费巨大努力的长过程。但是,这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更是党和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一个奋斗目标提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目标明确,并且,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努力奋斗,做强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只有中国的高等教育真正做强了,才能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在此,我还想提一句,贵会高度关注高校的文化建设,本次学术年会特别邀请王佐书同志做关于文化建设的专题报告。王佐书同志已经提供了一份很有新意的提纲,必将做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现在,党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支撑。而大学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首善之区”。周远清会长在谈到大学文化建设问题时曾经非常正确地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提高大学校长的文化意识,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在此,我也衷心希望贵会和广大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能够更加关注大学的文化建设,为提升高校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提升大学师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质而做出新的努力。
最后,再一次预祝本次学术年会圆满成功!
如有不妥之处,请提出批评。谢谢!
二○○九年七月二十六日
中国高教学会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评选揭晓
——高教管理研究会申报的研究成果获佳绩
为进一步推动群众性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提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繁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8年底启动了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评选、表彰工作。
按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评奖办法》的要求,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精心组织了系统内的申报工作。通过学术委员会内的协商沟通,向高教学会申报论文奖5篇、专著奖3部。经过由高教学会组成的专家评奖委员会的评审,高教管理研究会申报的研究成果获得佳绩。获得论文类奖项的有:副理事长陈学飞的《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工程分析》获得一等奖;理事长郑树山的《和谐文化建设与高校管理者的使命》及常务理事高宝立的《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获得二等奖;常务理事王秉琦的《培育优良组织文化:高校管理创新的基础》获得三等奖;常务理事曹勇安的《民办高校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获得优秀奖。获得著作类奖项的有:秘书长李文长的《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理念、政策与制度》获得一等奖;副秘书长史秋衡的《我国民办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获得二等奖;副理事长田建国的《名校建设》获得三等奖。
据初步统计, 高教管理研究会还有9位理事通过高教学会其他分会申报的研究成果获得奖励。
本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对中国高教学会系统自2005年1月以来的优秀研究成果进行表彰,对系统内今后的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执笔人:岳胜军)
纪念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25周年专题:历任理事长简介(三)
刘 忠 德
——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长
刘忠德,1933年5月出生,吉林省集安人。1948年加入东北民主青年联盟,并入东北人民解放军牡丹江航空学校,后转地方学习。1953年东北实验学校毕业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3月毕业后,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作。
1962年9月调入南京工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处长,院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1985年6月调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兼秘书长,1988年5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1990年6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92年9月兼任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同年11月任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兼中宣部副部长。1993年3月起任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兼中宣部副部长。1998年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是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
刘忠德同志在院校和多个中央国家机关担任过领导职务,他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主持党委工作期间,他带领党委一班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高校管理改革实验,学校的改革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很大反响,曾在中央组织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全国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大会"上交流南京工学院党政团结协调的经验。
他在国家教委时期积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奋力工作,即使在离开教育战线多年后依然没满怀深情地说:“如果让我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教师”,表达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1988年12月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研讨会,改选成立第二届理事会,选举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刘忠德同志为理事长, 1992年12月在召开的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研讨会上,改选成立第三届理事会,他再次被推举为理事长。
(执笔人:岳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