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合作交流 > 合作交流详情
学习借鉴英国大学经验 凝聚我国高校改革共识——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2011年赴英国培训团第二阶段学习简报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4日
 
      2011年11月11日上午,高校领导赴英国培训团访问了英国文化协会,结束了第二阶段的学习考察,这也是培训团本次赴英学习培训的最后一项内容。至此,由我院组织的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2011年赴英国培训团圆满完成了学习培训任务。
      在爱丁堡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之后,从10月31日开始,培训团的学习培训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突出了这样一些特点:一是走访学校和机构增多。培训团在圣安德鲁斯大学、利兹大学、华威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进行了学习考察,最后在牛津大学接受了三天的集中培训。此外,培训团还访问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英国文化协会。二是培训主题和内容深化。与在爱丁堡大学就本次学习考察的五个主题对一所高校进行全面剖析不同,第二阶段是针对每一所高校最突出的特点进行专题学习,如在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主题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与保障,在利兹大学的主题是大学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在华威大学的主题是大学的科研管理与产学研情况,在帝国理工学院的主题是创新人才培养和优秀教学奖励,在牛津大学的主题是大学治理、人才培养、导师制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三是培训形式更加多样。除专题报告、观摩学习和参观考察外,还增加了研讨交流环节,交流的内容既有大学管理操作层面的经验借鉴,也有高等教育哲学层面的思考与探讨,特别是在牛津大学培训团与中国学生学者的座谈,进一步深化了学员们对高等教育的感悟。培训团五个学术小组还分别就大学治理、人才培养、科研管理、质量保障及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五个主题的学习收获进行了深入讨论,从多个层面对英国大学的办学经验和改革思路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就本次学习培训的各个主题形成了一些共识。
      第一,大学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善治”。通过对六所大学的考察学习,学员们对英国一流大学的治理结构及管理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中既看到了老牌大学保持下来的历史悠久传统治理模式,也看到了为了适应社会变化大学发展所呈现的新的组织架构。在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方面,英国以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为代表的中介组织,有利于各界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保证政府更有效地进行宏观管理和大学更有效地面向社会办学,有利于各种层次和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改革顺利进行,通过专门的中介组织(审议会、评议会等)来协调大学、市场、社会和政府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大学坚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理念,在政府宏观调控、中介组织协调、市场机制引导下实现按自身内在逻辑自由发展。在大学内部管理方面,英国各类大学的管理体制相同,这种管理体制能够使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充分地发挥才能,自由地探索并发挥自己的见解。这种管理体制的形成也充分反映了英国大学的历史起源、多元化的背景和法治的特点。英国大学的治理不仅强调了不同权力主体之间决策权配置的合理性,能够有效地降低或最小化各权力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而且也使管理者在达成组织目标方面凸显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以此为标准,实现大学的“善治”。
      第二,必须将人才培养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英国大学一直居于世界高等教育领先地位,这不仅与英国大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大学自治、分权管理和民主协商的大学精神有关,更与英国大学代代传承、不断完善的教育教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的平等关系、学生参与、学生体验、学生满意、创造知识、发展学术、创新意识等等,这些常被英国大学教职管理人员挂在嘴边的关键词,造就了英国大学在教育教学上值得信赖的质量和引以为傲的声誉。这些理念和要求在爱丁堡大学“2008-2012年度战略计划”、圣安德鲁斯大学“本科生预约咨询制度”、利兹大学“大学伙伴计划”、华威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帝国理工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等教育教学政策和规定中都得到了体现,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借鉴英国经验,我国大学在新形势下更要加强学风建设,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学习一定要提倡课内外结合。
      第三,提高教育质量必然要求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英国高校非常重视学位授予质量与毕业生的社会声誉,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与优化,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监控体系和内部完善提高机制。自2003年起,高等教育质量(QAA)保证署开展了标准与质量共同推进的教育质量提高活动。评估过程不仅按照QAA评估体系检查质量标准,而且更加关注以提高为先导的院校评审。评估过程面向未来,关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帮助学校如何发展;其次,支持教育的多元化,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背景,特别是贫困家庭背景的学生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鼓励学校选聘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术人员;第三是妥善解决提高质量改革与学校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延长评估年限(2-3年);第四是解决教学科研之间的联系问题,提倡把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甚至研究过程服务于本科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更加了解专业学习与就业的重要意义。借鉴英国经验,我国应该建立国际通用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国际认可的学术标准,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质量评估机制,明确教授、学生、大学、政府和社会等方面各自的定位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责任,充分发挥教授和大学自身在质量保障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由国际同行、校外专家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组成的机构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做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用督促机制、竞争机制和国际化要求来促进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必须建立结构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和突出科研实效的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移机制。无论是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利兹大学等综合性大学,还是华威大学等以理工科见长的新兴大学,科研管理的核心主要由3个模块组成:研究评估、科研支持和技术转移与合作。但管理的层次各有特色,如爱丁堡大学科研管理的重心在学部,学校制定宏观管理政策,华威大学的科研管理以大学科研服务中心为核心,职责涵盖研究开发、产业开发、科研治理、科研财务管理、科研过程管理。在技术转移方面,一是与产业界建立联合研发机构,通过市场牵引和技术推动,将产业发展植入学科研究机构,加快技术转移,如华威大学的制造集团。二是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如华威大学)或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如利兹大学)。通常科研服务中心通过协议向风险投资公司授权专利许可,风险投资公司负责商业化运作,所有收入归风险投资公司,再由公司按照协议分配利润。三是建立大学科技园,吸纳衍生高技术公司和大型企业入驻园区,推动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五,高水平大学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英国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本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教师发展与大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教师质量提升与教学质量乃至大学品质及竞争力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成熟而稳定的政策和机制,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演进,这是英国高等教育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英国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三个特点:一是以人为本的教师队伍建设理念与策略,二是规范有序、灵活有度的教师聘用制度,三是系统设计、持续演进的教师发展措施。借鉴英国经验,我国高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应:1)强化人力资源建设的人本理念;2)建立专业化的大学教师发展支持队伍;3)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建立多样化的教师培训课程;4)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5)改进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第二阶段学习得到了受访大学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牛津大学对此次培训给予了周密安排和接待,三天共安排了四场报告,两场座谈,并组织校长们参观了牛津校园和有代表性的学院。培训结束时,副校长Dr Sally Mapstone为培训团成员颁发了培训证书。
      在为期三周的学习期间,培训团共参加了英国六所著名大学的23场讲座,课堂教学观摩3次,与有关大学的校长等行政管理人员、教授、研究人员和学生、学者代表座谈2次,还访问了中国驻英国使馆教育处,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英国文化协会等机构。
 
(执笔人:樊平军)
 
搜索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
搜 索
热搜词: 陈正 办公室 干部 田家炳
高级检索 政策文件检索
搜索结果:
文件格式:
全部 所有格式 WORD PPT EXCEL PDF TXT ZIP
时间范围:
全部时间 一年内 一月内 一周内 自定义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 按日期倒序 按日期正序
搜索位置:
标题 正文 附件
关键词:
发文机构:
发文字号:
日期:
搜索位置:
全文 标题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排序 按发布日期倒序 按实施日期倒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