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培训 > 培训教育详情页

教育培训

高等学校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第37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一单元专题学习简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5日
 
      自2月16日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37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进入第一单元研修学习。本单元学习研修中,为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员们深入研读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认真听取了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以“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题所做的专题报告,围绕“高等学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主题进行了充分研讨。通过学习、研讨,学员们一致认为,《决定》是我党做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文化高地,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勇于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一、高等学校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学员们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将“文化”作为重大议题进行专题讨论,集中体现了中央领导集体对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文化在我们由大国走向强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同时也给高等院校加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从高校任务属性来说,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高校接受教育并走向社会。青年学子在高校里不仅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伴随一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会体现在他们身上,并在他们走向社会后传播到祖国的四面八方。高校要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重要使命,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和造就青年学子,培养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第二是从高校的知识属性来说,高校是知识最密集、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文化最活跃最前沿的地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头会起到决定性的和思想引领性的作用。正如《决定》指出的那样,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和高校中的知识分子,应当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做出重要的贡献。第三是从高校的组织属性来说,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既不像政府那样行政化、科层化,也不像企业那样短视和逐利,更不像社会公益性组织那样松散。高校兼容并蓄的特质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校旺盛的生命力和悠久的历史为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提供了平台,而高校活跃而充满生机的学术环境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当今,高等学校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运筹,勇于担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彰显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所应有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更加有效、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高等学校致力于文化强国建设重在核心价值的导向与思想引领
  学员们认为,高校彰显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重在对核心价值的导向。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中,尤其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的核心价值引导上。当代中国社会,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意识形态领域充满着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最为典型的如“消费主义”、“新功利主义”、“新个体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尤其是消费主义文化及其价值观,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视。今天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高等学校能不能发挥好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牢固坚守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决定年轻一代社会精英群体的人生价值走向,决定国家民族的未来。
      先进文化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唯一真正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正在生成的“公民主体”。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及核心价值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对这一代大学生群体进行现代“公民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基本的文明与道德规范意识的教育,只有走向了“社会规范重建”、“社会规范自觉”,才可能抓住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抓住了核心价值教育的着力点和着眼点。因此,要本着“重在建设、贵在落实、务求实效”的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人才培养各环节,注重发挥典型个案、榜样的示范与宣传作用,探索灵活多样的有效形式和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形成长效育人机制,使大学生群体自主、自觉地接受先进文化熏陶和核心价值的教育,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身体力行,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高校对文化的传承创新,重在对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高等学校对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是引领社会思潮和文明进程的强劲动力。高校学科优势突出,研究力量雄厚,是孕育新思想、培育新知识、产生新观念的摇篮和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理论研究,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思潮,为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发挥示范作用。
      三、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和主力军作用
      学员们认为,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既是科技创新的沃土,又是人才成长的基地和舞台,是知识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和主力军,应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推进教育与文化的融合,大力拓展教育服务文化建设的渠道,逐步构建高校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智力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运用。
      高校集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具有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学科支撑平台,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文化素养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加先进的文化内容和传播技术。高校师生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群体。高校要推动文化建设,就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文化实践创新。高校要积极适应文化建设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文化建设急需的战略性、前瞻性、公益性研究;应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文化建设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文化建设。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主动同文化企、事业单位开展有效合作,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实现大发展。
      四、高等学校要充分挖掘优势,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大有作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和示范区,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应该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积极作为、主动作为。 
      学员们提出,要目标明确,整合优势,努力构建高水平覆盖的学科体系。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大力促进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要重点扶持,完善机制,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通过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努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高校要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成果,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要有选择、有步骤地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善于用他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风采,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人类不同文明平等交流、共同进步做出贡献。
   五、高等学校要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努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学员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需要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上能够创造一套引领世界、并能够为世界人民所广泛认同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等等,提高中华国际文化影响力。
  高校是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和前沿阵地,能够将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台,尊重差异、展示个性,增进了解、实现沟通,促进融合、共同发展。高校承担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责任,是高层次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高校要深刻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积极推进跨文化交流合作,致力于传播、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异质文化的相互认同,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和咨询平台,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执笔人:赵宏强)
搜索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
搜 索
热搜词: 运动会 曹勇安 陈正 全国
高级检索 政策文件检索
搜索结果:
文件格式:
全部 所有格式 WORD PPT EXCEL PDF TXT ZIP
时间范围:
全部时间 一年内 一月内 一周内 自定义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 按日期倒序 按日期正序
搜索位置:
标题 正文 附件
关键词:
发文机构:
发文字号:
日期:
搜索位置:
全文 标题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排序 按发布日期倒序 按实施日期倒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