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期中青班学员班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01日
梁金霞
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2007年9月25—29日,第二十八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进入了“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习与研修阶段。在本阶段的学习与研修中,学员听取了专家学者所作的专题报告,围绕主题进行了分班研讨,举行了学员论坛。在学习、研讨与交流中,大家就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提出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认为只有在工作中直面现实,联系实际,不断创新,才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在研讨和交流中,大家认为,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同时,大家也强调,创新必须联系实际,必须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一、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础
必须使教育内容与时代同步的同时,融入大学精神和学校传统,渗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这样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会产生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南京农业大学作为我国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著名高等学府,不仅以“农”享誉国内外,而且也有重“文”的传统。其前身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诚朴雄伟”、“诚真勤仁”校训的价值核心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秉承两校的优良传统,逐步形成“诚朴勤仁”的办学精神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该校不仅将这种办学精神和优良的校风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时,学校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进一步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提出并实施了“‘神农传人’教育工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程”、“明星示范工程”、“阳光教育工程”等学生教育培养的“四大工程”,使得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得到进一步落实,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向更加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
地处我国西部边陲的石河子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同样,该校也将自己的办学理念与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与兵团精神,融于育人的全过程。兵团精神的核心是屯垦戍边、热爱祖国;灵魂是甘于牺牲,无私奉献;关键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髓是开拓进取,建功立业。学校坚持兵团精神的全过程育人(入学-学程-就业-毕业);坚持兵团精神的全方位育人(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坚持兵团精神的多维度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通过言传、身教、物化、熏陶,使兵团精神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兵团精神为人才培养打上鲜明的烙印。通过学校精神与特色教育,使学生的理想信念、国防教育、垦情教育具体化、立体化和现实化,效果良好。
北京林业大学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了红绿相映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格局,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红色教育,主要解决培养接班人问题,主要通过两课等教育教学环节来进行;而绿色则是由学校的历史使命和育人目标、办学特色所形成的,主要解决解设者的问题。在开展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注重播撒绿色理念、传授绿色知识、弘扬绿色文明、引领绿色文化潮流。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按照“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创新能力是核心,身心健康素质是保障”的素质教育理念,坚持“德修身、技立业”的校训,强调基础与特长并重,专业与人文融通,努力培养学生“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陕铁院精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坚持以两课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举办纪念党的生日、国庆节,弘扬长征精神等活动对全院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宿舍形象设计大赛、创建文明校园等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同学们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进行军训、公益劳动、安全教育、专业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了解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各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具备了“苦得、累得、饿得、受得”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作风严谨”的职业道德。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关心和着力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很多高校根据当代大学生在经济、情感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开展了贫困生救助、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条件。
(一)建立贫困生助学体系,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在从学员的研讨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依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建立了贫困生助学体系,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中山大学建立了贫困生助学体系,努力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帮助有贷款需求的学生,解决贷款问题;学校通过设立助学金、勤工俭学岗位,为贫困生解决基本生活费。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岗位锻炼,接触了社会,了解了国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在当前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学业,要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有限的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勤工俭学岗位,安排给真正困难的大学生,资助他们完成学业,以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
华东师范大学采取学校、政府、社区联动的形式,积极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铸造助学品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困难。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市民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上海家教的头号招牌,为贫困生提供了较多的家教机会。政府为支持华东师大在闵行设立分校区,给与了很多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学校从政府支持的项目中拿出400万用于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为学生家教进行补助。通过学生的家教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服务,也通过学校与社区的互动,营造了很好的文化氛围。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成立了“爱心超市”。学校的老师现金、实物捐赠给爱心超市,通过给贫困生发放一定限额的卡,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二)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在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亮点。
武汉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就业问题,在就业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该校从学生就业机构、人员到经费做到了“三到位”,特别是队伍建设,按照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就业中做到有的放矢,不仅关注学生的就业需求,同时积极跟踪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每年安排专职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三个月,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以及目前毕业生能力、素质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该校聘请了四十多位公司、企业的老总、人事经理担任学校的兼职就业指导师,用他们的奋斗过程、成功人生经历鼓舞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服务社会,回报社会;重视学生的人生规划,该校在新生刚入学时,就发放就业指导手册,通过就业来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在校的学习生活。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则以职业生涯教育为突破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校在原有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上转变部门职能,整合相关教育资源成立了学生职业发展中心。积极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规划为核心,以品德教育为重点,以真实职业环境为背景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该校的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坚持如下原则:即工作前移、全程介入、全员参与、注重实效;分三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生涯辅导:导向阶段(入学教育阶段)、定向阶段(学习提高阶段)、去向阶段(职前教育阶段);把握三个关键点:专业建设、班级管理、社团建设;构建四个工作体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校园活动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个别辅导体系。制定《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为学生未来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特点,高校普遍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华北电力大学一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了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力、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辅助、以学生骨干和心理社团为依靠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咨询、自助与他助、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工作格局,开创了教育、教学、咨询、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工作模式。
成都大学适应大学生身心变化规律,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进行全方位的心理素质教育。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大学生求职面试艺术与技巧、现代女性与社会、组织行为学等心理素质训练课程,并积极开展规范化心理教育活动,包括个别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上信件咨询、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新生心理普查、系列讲座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扶植学生团队进而促进大学生自助与朋辈互助等。多数学生受到了各种层次的心理素质教育。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构建起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危机干预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活动。如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全程关注,在通知家长的同时,积极进行治疗。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学习和研讨中,学员就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大家认为,尽管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不论是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还是维护高校乃至全社会的稳定,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也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高校直面现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是关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问题。大家普遍反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不少高校还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相关部门的事情,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学校的其他工作割裂开来的现象。学员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职责,也不仅仅是政工人员的事情,需要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切实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思想同自己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主流意识和区域化育人的整体环境。
二是关于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分层次教育的问题。大家认为,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其中就包含了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分层次教育的内容。虽然,在办学理念上,高校普遍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教育思想,但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种办学理念并没有全面落实。学员提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生源质量的差异性、个人专长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极大的不同。因此,放弃完全大一统的培养体制和培养方式,积极寻求一条分层次、分群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路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三是关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与机制的问题。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教育内容、途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学员认为,必须创新体制和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在教育体制与机制上,要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诸如两课的学分、名称等,应根据各个高校的差异,予以相应的区别;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于现实的联系,注重于受教育主体的联系;在教育方式上要形式多样,通过课堂、网络、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是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大家认为,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和研究生人数都急剧增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为各个高校面临的新问题。学员指出,相对大学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艰巨。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方面的缺失:一是学术界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的不多,造成了研究方面的缺失;二是管理的缺失,很多研究生上完基础课之后就在实验室了,与支部没有什么联系,支部成了虚设,这就造成了管理方面的缺失。相对于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目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潜伏着两个方面的危机:一是心理方面的危机,压力大;二是道德方面的危机(尤其是学术道德方面)。可以说,相对成体系的、成建制的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严重的缺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