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及办学实践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4日
10月13日至10月27日,第四十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立足《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以高职院校质量建设为主题进行了系统学习,期间开展的三次分班研讨显示,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是学员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形成了一些重要认识。
认识一: 高职院校的科学定位在于反映与中职、普通本科的区别
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程光富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对“高等”属性强调不够,而是更多地强调了“职业”属性;要克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于功利化的问题,要适当强调通识教育;一些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往往不是技能问题,而是与人沟通、交往的问题,而教育部评估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高职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与中职、本科相区别,不宜过于关注某一种技能,要关注专业群,对学生培养的涵盖面要大一些,更注重内涵发展,这样可使学生更加适应工作岗位的多种要求。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世收认为,目前高职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上有些问题值得关注。如有些化工类院校取消了化工原理课程,直接上操作课程,这是短见的人才培养观,一味地强调工学结合,弱化了基础课作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良认为,课程设置要顾及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还要顾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单纯强调“顶岗实习”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高职姓“职”更姓“教”,打好学生的学业基础,以提高学生就业与职业迁移能力很重要。
认识二:高职院校的学历层次问题值得研究
毋庸置疑,当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仍然不足,无论是对于高职还是中职。这有其现实的因素,比如在招生程序上,高职高专处在最后一个批次招生,接收的大多是“末流生源”,并与“三本”院校存在生源竞争;就业方面,公务员岗位只面向本科以上层次毕业生;相应地导致在社会普遍观念上,认为本科比高职更高一个层次。因此在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心目中,不能升本则各种外在压力难以解除,使高职院校失去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们也认识到,都升本也不现实,不过总要使高职院校发展有目标、有空间,还要使学生看到发展的目标和空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丁岳伟认为,升本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使中职、高职、本科等教育层级融通,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尽量得到满足。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院长陈留彬认为,如果高职院校真的不可能升本或试办本科,最好就不要开口子。否则,更多的民办高职升格本科,高职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还有学员提出,可否允许少量强势专业办本科,并且也像升本的民办高职那样,“升本不忘本,跨界不越界”?也有很多学员在思考本科高职与专科高职应当具有的一些区别。
认识三:政府要努力避免对高职院校内部事务的直接干预
一些学员反映,政府对高职院校管理的一个弊端,就是直接管到学校的教学,即使文件规定给出的培养模式是指导意见,但在评估时仍然按照指导的模型给出具体意见;上级部门对学校权力约束太紧,体制弊端较明显;大学制度改革需要教育部进一步放权,学校不能总是跟着上级机关的指针转,国家、政府重在引导,不要牵着学校转。
过多及不当的评估,也成为对学校办学的干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曹克广谈到,目前针对学校相关工作的评估特别多,比如辅导员生均配备、两课教师生均配备、体育教师生均配备、档案管理教师配备等,这些评估太多,学校经常忙于接受评估,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很大,有些评估指标不现实。
“去行政化”也是学员们讨论政府责任时的一个重点议题。一些学员认为,“去行政化”要求上级不要对下边管得太多;有些行政管理部门的小干部都可以对校长们指手画脚,根由是行政管理部门把握着资源,说明资源分配方式有问题。
认识四:政府在科学规划、资源配置方面应进一步关注职业院校的发展
政府对于办好高职教育实际有着重要作用。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枝茂谈到,许多不同行业类型的职业院校都在办相同的专业,成了综合职业院校,这种千校一面难有特色发展。政府要调整对教育支持的政策,教育要有分工,关键是政策的引导。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宋建华认为,现在重复办专业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严重,这些盲目建设完全是市场行为造成的,而专业设置是否合格也需要一个基本的认证;政府需要加强宏观指导,发布人才需求的权威数据,并统筹布局,指导办学部门按照基本的宏观需要制定招生就业的规模、人才培养的规格等。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周建军谈到,三甲医院的科秘书、医疗统计人员,许多是本科生在做,其实专科生就已经符合要求,但因对高职、专科学生的限制,使其很难在这些岗位任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统筹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伍永胜认为,职教法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政府责任,特别是足额拨款问题。
再如,政府在高考制度方面的改革是否科学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巴音巴图认为,如果没有几批次招生,而是和本科院校一起招生,就能解决许多问题。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曲庆国院长谈到,一些省市计划实行春秋两季招生,春季招生主要面向高职招生,秋季可以本科、高职兼报。在这种政策下,春季招上来的学生,秋季可能就流失了。
认识五: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与行业系统的沟通与协同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赵鹏谈到,北京市曾组织高职院校制定过相关的技能型人才的等级标准,在此基础上将技能人才从中等学校到高等学校,甚至将来的研究生都打通了,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仅在教育系统内部提倡完全是自娱自乐,因为教育系统仅承担部分培养任务,用工、技能职称的等级评价和指标都零散地掌握在企业、劳动局等其他部门;并且,教育系统制定的标准,不一定有行业性权威,而真正适合制定行业各类标准的行业协会,又大都是类似政府的部门,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角色转变。
许多学员谈到,教育很多问题不能只由教育部自己解决,必须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制定政策,下发文件,并真正使文件发挥作用;现在很多地方部门不一定就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办事。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卫国认为,一所高职院校、一个地方的职业教育不是想办就能办好,而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积极的、有机的需要和反映,这体现了教育与社会和其他行业的共生共荣。当前,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仍难找到制度性的对策。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泽华谈到,校企合作、供需结合,路子对,但难度大,主要是不对等,是学校在求企业,校企合作无深度,帮不上人家什么,单靠学校、教育部门难解决。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院长聂强认为,校企合作一定要有利益结合点。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党委书记阿山江•买买提江等学员认为,应该通过国家有关政策来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只是个别高职院校与个别企业的合作,应该是教育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合作关系的一个体现,只有从大的方面把关系理顺了,校企合作才能更高效有序地进行。
(执笔人:黄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