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培训 > 培训教育详情页

教育培训

探索与希望——攀枝花市教育干部培训班学习简报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2日
 
      2011年10月7日,攀枝花市教育局选派的48名教育干部一行离开攀枝花,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期20天的培训。本次选派的参训人员由市教育局机关干部、直属事业单位、学校领导及市区县教育干部、有关学校校长组成,是攀枝花市教育局为落实攀枝花市教育规划纲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培训,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拓展工作思路,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攀枝花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
      入学前,市教育局田龙副局长召开会议,提出了明确的培训要求:
      一是要求全体学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获。
      二是要求全体学员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深入思考问题;
      三是严守学习纪律,集中精力完成研修任务。
      四是要求学员学成而归、平安而归、快乐而归、满载而归。
 
      开学第一天:
      
      上午:
      刘利民副部长出席第22期全国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开学典礼并与培训学员合影留念
      10月9日,第22期全国县市教育局长、攀枝花市教育干部培训班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了开学典礼。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并以“基础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任务与基本战略”为题作了开班报告。
      刘利民从世情、国情、社情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四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体系以及深化体制改革作为未来十年着力解决的问题。指出未来十年是我国教育发展非常关键的十年,县市教育局长和教育行政干部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明确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把我们的教育真正办成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来自全国各地的县市教育局长、书记及攀枝花教育界200多名教育干部聆听了此次报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李文长主持报告会。  
      下午:
      10月9日下午1:30,班主任召开班干部会议会议,确定班干部及学习任务。
      班主任:  赵庆典(教育行政学院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班  长:  汤德坤(攀枝花教科所所长)
      学习委员:王廷明(攀枝花市三中校长)
      生活委员: 陈新华(攀枝花电教技装中心主任)
      纪律委员:胡成军(攀枝花市教育局纪检处长)
      文体委员:罗晓慧(攀枝花市东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组织委员:黄大春(攀枝花市盐边教育局招办)
      一班班长、副班长:陈勇、罗勇
      二班班长、副班长:伍亚林、郭光恒。
     
      讨论花絮——认识和打算
     
       汤德坤:参加培训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教育质量,服务攀枝花人民。
      刘关平:机会难得,定当珍惜。
      董继波:加强学习,努力做好职成教工作;
      周自秋:通过学习,健全知识结构增强工作能力。
      郭光恒:认真参加培训,积极推进新课改,提升实验学校教育质量。
      王彬入:加强学习,相信盐边教育明天会更好!
      刘  平: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把更好的信息带回去。
      甘晓彬:努力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为攀枝花幼教发展出一份力。
      骆君辉:增长见识,增进友情  !
      陶开云:通过学习,解决困惑,办好教育。
 
      10月10日:
     
      10月1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董奇教授和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教授分别作了“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与监测”、“区域教育发展的科学统筹和有效领导”的专题报告。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董奇教授就我国“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与监测”的背景、《纲要》对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的要求,如何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的质量监测体系及我国目前的工作进展进行了专题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教授就目前的国际教育形势,及我国目前区域教育发展的状况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使参加培训的教育工作者对国际国内教育形势及我们面临的历史使
命有了全新的认识。
      感言:
      1、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几点认识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责任,是保障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手段,有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助于规范教育行为,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有助于保障公民获得优质教育的权利和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教学权力持续下放,使得国家层面上的输入监控和过程监控的操作难度加大,而且逐渐丧失了现实依据,因此,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为此,我们建议国家应及早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立法。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立法可以分两个步骤来进行:一是及早修订《义务教育法》,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面的法律条款,并以实施细则的形式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进行更具体的规范;二是制定专门的教育质量保障法,建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将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纳入其中。
      2、如何促进区域教育更好的发展
      (1)加强特色学校建设
      在规划的基础上,选取所在区域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通过对学校的诊断性评估、制订学校发展规划、量身定做教育教学支持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专家入校指导等方式的组合实施,达到科学合理分析学校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快速操作施行并佐以科学评价的工作目标。力争经过3至6年的努力,凸显学校办学效果,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使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从而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加强校长教师专业化培训
   重点培养一批在本省区内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学科教师带头人;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教育管理水平,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优秀中小学校长。从而实践温总理提出的“教育家办学”思想,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发展,为区域教育发展服务。
     (3)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把“家校合作”作为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课程,通过改变教师的观念进而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成为实施合力教育的突破口
     
      10月11日上午:
 
      10月11日,教育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党委书记俞家庆教授就“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作了专题报告。该报告从历史发展沿革,我们的探索及使命作了详细的阐述,使参训者受到了极大的启示。
      俞家庆在报告中明确提出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吸收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区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又借鉴了苏联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制定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育方针,构建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摧残。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做出了新概括。在实践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事业的性质、地位、目的、方针、制度、培养目标、教育改革等一列重大问题,突出地表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0月11日下午:
 
       一、形成“大班额”的因素
      大班额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相比于全国很多地区,攀枝花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我们认为形成“大班额”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由于我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总体还不够高,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城区学校的规划建设未与城区发展及人口增长同步。近年来,城区建设及人口增长加快,学校的规划及建设相对滞后,从而导致了教育资源(校舍、设备、师资等)的紧张,形成了“大班额”的格局。
      二是教育资源(设备、师资等)配置不够均衡。由于城市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师资配备等资源配置上都比农村学校好得多,从而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随着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需求的增加,城市学校和优良学校不仅成为城镇家长的首选,农村的家长也要把子女送到乡镇学校或县城学校读书。
      三是学校布局调整不尽合理,对生源变化的特点认识不足。前些年,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因为师资,设备等原因撤并了一批学校,这直接导致了部分乡镇中心校的“大班额”问题。此外,过去的城郊或者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学校由于生源不足或被合并或被撤销,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增多,随父母外出的学龄儿童骤然增多,这些生源差的区域突然火爆起来,直接导致了邻近学校的“大班额”问题。
      二、解决“大班额”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完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在教育经费的划拨上,要重点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
      二是在教师配备上向薄弱学校倾斜,根据部分薄弱学校“吃不饱”的实际,打破师生比的限制,配齐配足艺体、英语、信息技术等缺科教师,落实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联片教研制度和教师结对帮扶制度,保证师资、待遇城乡协调,缩小城乡师资差距。
      三是形成联动机制,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通过统一管理,整体考核等措施,实现“资源共享,捆绑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四是规范择校行为,严格学籍管理,动态调整教师编制,通过增加教师,减小班额
      五是各学校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最大化的减少大班额问题。
      六是大班额问题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是划片招生政策改变不及时,有的片区开发快,有的片区开发空间有限,政策调整要及时。另外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造成优质学校大班额,薄弱学校招生不足,为此需要每一所学校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切实办出特色、提升质量,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七是每一所学校都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了一支高层次的师资队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的学校“吃不饱”,有的学校“受不了”的现状。
      八是学校要立足新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老百姓享受优质教育的意愿。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员们深刻感受到本次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更加坚信,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改革、勇于改革、智慧改革,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撰稿人:郭光恒)
搜索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
搜 索
热搜词: 政治 理论课 教师 骨干
高级检索 政策文件检索
搜索结果:
文件格式:
全部 所有格式 WORD PPT EXCEL PDF TXT ZIP
时间范围:
全部时间 一年内 一月内 一周内 自定义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 按日期倒序 按日期正序
搜索位置:
标题 正文 附件
关键词:
发文机构:
发文字号:
日期:
搜索位置:
全文 标题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排序 按发布日期倒序 按实施日期倒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