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培训 > 培训教育详情页

教育培训

教育观念转变与创造性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13日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吕廷杰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创造就没有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不会产生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人类社会的未来更离不开创造,未来社会需要有更多的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必须进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造就大批具有高水平的创造性人才。
      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creation)与创新(innovation)虽然没有严格区别,但有一定的差异。
      经济理论中关于创新的定义,是最初由熊彼特确定的。他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这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新的产品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和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定义的创新概念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包括经营创新、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等等,但他并没有对创新本身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并给出严格的定义。
      对于创造力,我搜集了一些名家的观点如下:
      斯腾伯格的投资理论:创造力是智慧、知识、思考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的汇合;
      阿迈布丽的社会心理学:创造力是工作动机领域相关技能与创造技能的汇合,环境因素会促进或阻碍创造力;
      奇凯岑特米哈依的系统理论:创造发生在专业领域、领域的守门人和创造个体三者交叉的地方;
      西蒙顿的历史计量学说:创造力的产生是个人、家庭环境、社会与历史事件汇合而成的。
      将创新与发明创造区别开来,被认为是熊彼特的另一大贡献。熊彼特认为: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技术发明,在发明未能转化为商品之前,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在它们没有转化为新装置、新产品、新的工艺系统之前,不能创造任何经济价值。他还认为:“作为企业家职能而要付诸实际的创新,也根本不一定必然是任何一种发明。”因此,可以说发明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对于源于科技发明的技术创新来说,发明仅仅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换句话说,创新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种,其本质就是创造。创造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习惯叫法,如科学领域的创造习惯称为“发明”或“发现”;体育竞赛中的创造习惯称为“破纪录”;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习惯称为“创作”;技术领域中的创造习惯称为“革新”;等等。创新和创造发明虽有一定的联系,但仍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必须有收益。如果根据新的思想,生产出新的产品,虽然很新颖,若不能应用,没有收益,这可以说是发明创造,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新。
      第二,发明创造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创新则是相对的概念。例如,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时,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第一个作的,若别人已经做过,你就不可能再申请专利了。它在“首创”或“第一”问题上是绝对的。创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必像申请专利那样要查清是不是“第一”或“首创”,是不是人家已经第一个做过了。创新有一个相对的范围,不必先考虑在部门、系统内过去有没有人做过,只应了解做的程度如何,我们做了以后有哪些进步,同时这个进步可以有收益,这就是创新。
      第三,发明创造既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发明创造,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发明创造”;而创新必须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创造。如计算机的发展是积极创造,而电脑算命、计算机病毒则是消极创造;核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积极创造,而核武器的发展则是消极创造;生物和化学科学的发展是积极创造,而生化武器、毒品提炼技术则是消极创造。但是,创新则不同,没有人会将伪科学或假冒伪劣称为技术创新。
      第四,创造强调是第一次的首创,也可以是全盘否定后的全新创造;创新则更强调是永无止境的更新,它一般并不是对原有事物的全盘否定,而通常是在辨证的否定中螺旋上升。
      综上所述,我认为: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创新主体在创造过程中有新思想的提出和新成果的出现,这就需要创新主体自身具备创新的能力和素质,能够被创造活动所激发,把潜在的创造力变成现实的创造力。因此,创新是一个由潜在的创造力向现实的创造力转变的动态过程,而其最终目的是真正的创造产品和创新结果的出现。无论是创新,还是发明创造所遇到的问题,对其加以解决的思维方法都是相同相通的。“创新与发明创造”的能力既源于天赋,更来自于后天的教育培养,来自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启发和引导,包括从创新与发明创造思维方法、认知障碍及其克服,到创新的非认知调控和创造性人格特征分析等。后者正是我们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方式、比较高的效率培养创新与发明创造型人才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
      那么,一个创造性的人才应具备哪些特征呢?我认为,个体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创造性人格。
      1、创造性思维
      (1)怀疑意识:即对传统或常规提出质疑,而不习惯于接受传统或常规;
      (2)好奇心与求知欲: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或领域,保持好奇的探究冲动;
      (3)发散式思维习惯(想象力):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2、创造性能力
      (1)天赋:又称能力倾向,译成英文就是Ability aptitude。能力倾向主要指由遗传所决定的潜在的能力发展性向。性向是指个体在学习某种事物之前,对学习该种事物所具有的潜在的能力和热爱程度。
      (2)专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巧、专业意识、专业方法和专业型认知风格。专业技能给人的能力倾向的发展提供以最佳的组织方式的表达。
      (3)创造技能:是一般智力的创造性发挥。创造技能包括创造性认知风格、工作风格、创造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上世纪60年代,(美)斯佩里的“裂脑实验”,揭示了人脑左、右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左脑主管逻辑思维,称为理性的脑、知识的脑;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称为感性的脑、创造的脑。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着重开发左脑,而忽视了对右脑的开发。在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影响下,这种偏向更加明显。而右脑所获得的形象、直觉对事物整体的感知恰恰是产生创造性设想的源泉,也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重视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右脑的开发。
      3、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塑造
      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比较稳定的动机特质,如好奇心的强弱、敏感性、求知欲、兴趣爱好的广泛与专一,注意力的专注等方面,还包括独立性、审美观、意志品质和基本的人生态度,以及情感智慧等非认知因素。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动态结构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塑造青少年一代人格特征的主要环境。环境与创造者的作用,主要是产生情境动机,也影响到创造技能中的情境智力和人格特质中的情感智慧的调动。大学生受家庭的影响逐步减少,学校因此成为他们塑造和完善创造性人格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真理追求和热爱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培养创新能力最需要的素质就是: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相关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要重视个性的发展和激情的培养,创新的人都要有激情,不管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要给每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不要去扭曲和抑制他的个性成长,通向成功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强求一律。
      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学风问题是一个影响创造性人格特征形成的负面因素。学风主要包括学习动机、态度和效果等几个方面。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它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是学风的核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调节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强度、力度和深度;学习效果是对学习活动好坏的综合评价。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体现在“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上。良好的学风既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又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了良好的学风,青年学生就可以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促进个人成才。
      值得指出的是,人的成功往往在年青的时候:音乐家脱颖而出的年龄最早,平均年龄26岁,表演艺术家是27.8岁,美术家29.1岁,物理学家30.6岁,数学家30.8岁,史学家41.4岁,教育家、心理学家、思想家40.4岁。因此,要为年青人创造条件,因为创造力发挥最好的时代就在这个年龄阶段,而不是在他知识最多的时候,更不是在他越老知识越多的时候。所以,有激情、有想象力、精力旺盛的年青时代是一个人最有创造力的时代。我们应建立一整套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三大职责,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方法、启迪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要传授做人的道理。有种说法叫“创造”教育,我认为这就是指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创造教育的研究领域也有许多方面,如思维教育、发现教育、情境教育等,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创造力。同时,创造发明教育中的发明方法也被其他学科教师所灵活应用,这就更突出了创造发明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大学应该、也必须有所作为。虽说创造性人才是多层次、多领域的,但在创造发明教育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动手能力的提高等用实践证明其准确性、有效性之后,我们就要让从创造发明教育的成功经验中获得的教学方法得以延伸,使其在其它学科中同样发挥作用,探索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为现代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搜索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
搜 索
热搜词: 教师 陈正 四川 专题
高级检索 政策文件检索
搜索结果:
文件格式:
全部 所有格式 WORD PPT EXCEL PDF TXT ZIP
时间范围:
全部时间 一年内 一月内 一周内 自定义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 按日期倒序 按日期正序
搜索位置:
标题 正文 附件
关键词:
发文机构:
发文字号:
日期:
搜索位置:
全文 标题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排序 按发布日期倒序 按实施日期倒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