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加油站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07日
云南楚雄教育局副局长 段福君
阳春三月,春潮涌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共同的目标把我们116位地市教育局长,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倾听教育部领导的谆谆教诲,感受高层对我国“十一五”教育发展愿景的精辟论述,体会专家、学者对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的深层诠释和解读,领略社会名流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高端论坛。对于一个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做教育副局长还不满一年的我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露,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无独有偶,2001年3月,也是我做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还不满半年,组织上安排我到华东师大参加全国第24期省地级督学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学习,正是那次培训,为构建有楚雄特色的教育督导工作模式和柜架奠定了基础。在后来的教育督导历程中,我和我的团队,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了云南省第一个地市级的《教育督导规定》,创新了一系列的工作方法,产生了较好的工作效益,不到三年,楚雄州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就跃居全省的先进行列,被评为“全国教育督导工作先进集体”。可以这样说,基本的理论素养是一个领导干部做好工作、少走弯路的基本前提。
“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开学典礼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的重要讲话,用“三句话十四个字”概括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任务。即:“优先发展”、“普及、发展、提高”和“素质教育”。“优先发展”,就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普及、发展、提高”就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简单明了的“十四个字”,把各级各类教育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的发展地位、目标措施说得简单明了。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找到路径和坐标,明确目标和方向,从而胸怀全局,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为教育的发展做一件一件的实事。
“用脚做学问”。这是2003年“最具影响力”的CCTV中国十大经济人物温铁军博士给我们传递的信息。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教育发展》讲座中,用自己11年的“工农兵”和11年的“农村试验区”的经历,从全新的视角,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近现代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内在规律的解释,用理性和审视的态度,对90年代以来横扫神州的史无前列的“赶超”和不惜耗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追求GDP高速增长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引发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中国人扪心自问,难道我们只能按照西方勾勒的现代化模式亦步亦趋蹒跚前行?作为跨世纪的中国人,究竟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发展道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不要把校舍建成渡金的拖拉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的吴奋奋老师这样生动幽默地告诫我们。他用特殊的视角,以“现代教育空间---教育学视野中的学校建筑”作为切入点,从现代教育空间的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空间结构、知识的展示方式等方面,为我们解读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走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基础教育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学校建筑属于硬件,没有国界。我国的学校建筑既要从中国悠久灿烂的学校建筑文化中传承民族的精华,更要借鉴发达国家一流的学校建筑的技术特征。现代教育要从建筑的角度研究让学生“平视”知识、老师和学校,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除非功能和安全上的要求,学校建筑的任务是营造适宜学生的空间和体量。“中国的教师是世界上站得最高的老师,中国的黑板是世界上挂得最高的黑板”与人本的教育思想是相悖的。
什么是教育创新?我来学习之前也看了些资料,有的说,教育创新就是指在教育上第一次推行新的观念、体制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的结果的过程。有的说,教育创新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有的说,教育创新,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越看越糊涂。昨天,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谈心时说,所谓教育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坚守。创新不是遍地挖坑,今天挖一个坑,明天再挖一个坑,一年挖几百个新坑,哪个都不深,那不是创新,那叫折腾,教育最怕过几年否定这几年,这几年否定前几年,这一任否定前一任,这么折腾起来,教育就没有宁日。基础教育该做的事坚守住,只管往深了做就行。昨天没有做好的,把它完善完善,做得更好。“教育创新”原来就是这样浅显易懂,看得见,摸得着,好学好操作。这就是观点碰撞后产生的智慧火花。
21天的时间是短暂的,然而,21天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久远的;研修班就要结束了,然而,我们追求教育理想的征程将从这个人生的加油站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