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第二十七期
发布时间:2007年05月16日
目 录
●学院重点课题“教育干部培训管理研究”开题
●学院一般课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分析
——以铜陵市和密云县为例”开题
●学院一般课题“职业教育与培训
——我国东西部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比较”开题
●学院青年专项课题“教师培训在新媒体时代的应对和发展策略”开题
●学院青年专项课题“大学研究生教育自主管理模式生成机制研究”开题
学院重点课题
“教育干部培训管理研究”开题
2007年4月28日上午,由我院培训部主任于京天主持的2007—2008年度学院重点课题“教育干部培训管理研究”(课题批准号:NAEAA0601)在我院办公楼419会议室顺利召开了开题论证会。出席论证会的有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褚宏启教授,我院领导庄益群副书记、李文长副院长,以及课题组成员、院内外专家学者及学员代表共20人。
课题负责人于京天就本课题的问题提出、研究背景、前期成果、研究目标等做了介绍,提出本课题是一个研究与行动结合的项目,力图通过研究推进我院培训管理工作,提升我院培训质量,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培训部研究室的茶世俊和姜永平分别就研究主题、方法、进度、条件等课题实施方案和作为课题前期重要成果的我院《培训质量工程行动计划》做了详细介绍。根据课题实施方案,本课题将围绕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法改革、培训管理制度建设等中心问题,尝试引入强调立足岗位反思、解决实际问题并归纳“使用理论”的行动研究,以促进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此外,本课题还将使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等综合方法,以便对培训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立体、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与会专家和老师就课题研究方案的完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褚宏启教授从研究定位、研究思路、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指导发言。他指出,培训管理研究要以问题为中心,从学院在管理和质量监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为服务对象的学员自身存在的不足两个方面来寻找研究问题。然后,对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培训目标等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理论基础方面,成人学习理论、行政管理与区域教育发展、大学管理、领导理论等都可以借鉴。褚教授还表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愿意就培训管理等问题与我院开展合作研究。俞家庆教授、邹晓东部长、各位职能部门负责人对课题的研究思路、中心问题、研究方法等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最后,庄益群副书记和李文长副院长对研究提出了要求和希望。庄书记指出,培训管理研究要选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点进行分析。这些“关键点”如我院教师的发展、对学员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学内容选择中系统讲授与重点介绍关系的处理等。在解决“怎么认识”、“怎么做”的基础上,研究应总结出有价值的培训管理理论,而并不是仅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次上。李文长副院长指出,研究首先要处理好研究重心定位的两个关系,即是位于系统层次还是学院层次,是关注整体的组织与管理还是具体制度的建设。研究需要从整个教育培训系统和整体组织、管理的高度来选择研究中心问题。关于研究重点,李文长副院长希望课题能够集中回答当前我院培训管理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一是如何精选教育干部培训的主体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二是如何完善和创新教育干部培训的组织模式。关于研究目标,李文长副院长还指出,提升培训质量是我院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希望课题组通过研究为培训质量工程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学术支持,最终通过完善培训管理促进我院培训质量和社会影响的提升。
论证会结束后,课题组根据专家们的建议修改了研究实施方案并逐步推进研究。
(执笔人:茶世俊)
学院一般课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分析
——以铜陵市和密云县为例”开题
我院国际教育教研部许杰博士主持的2007-2008年度一般课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分析——以铜陵市和密云县为例”(课题批准号:NAEAB0604),于4月27日开题。国际教育教研部主任史朝教授、副主任杨晓波博士及杨艳玲博士、吕文妙博士出席了开题会,教育行政教研部杨红霞博士、教育管理教研部司洪昌博士、社会科学教研部部胡瑞军博士以及学院科研处处长于建福教授也应邀参加了开题会。
课题主持人许杰博士首先对课题研究的缘起、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前期研究与成果、研究进程以及课题组成员分工作了介绍。她谈到,本课题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以市域和县域均衡发展作为研究主线,以政策分析为研究视角,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透视为研究基础,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到实践、从理念到操作,层层深入,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勾画出细致入微的路径。研究的重点包括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生均经费水平、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状况、教育经费的城乡差距;师资队伍建设——代课教师数量、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农村教师工资发放情况、人均年收入、城乡教师收入差距、教师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办学条件——中小学布局、生均校舍面积与图书数量、远程教育信息工程装备水平。研究的难点是从政策分析视角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归因分析和对别国成功经验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政府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职责,构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拟采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政策分析、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与会专家、学者在对本课题研究价值、思路架构、研究基础和前期准备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研究过程中的细节和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思考和建议。史朝教授、司洪昌博士、杨红霞博士以及胡瑞军博士都对本课题所选择的两个个案——铜陵市和密云县的针对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阐发了具体的调研思路。杨晓波博士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和学术积累,对本课题研究的理论预设、问卷的具体设计、访谈的内容结构以及研究的初步结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证。杨艳玲博士建议,本课题的研究维度,除了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三个维度外,是否可以增加学生维度,将学生的整体素质、考试成绩等纳入研究范围。于建福教授和吕文妙博士认为,如何界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它规定着整个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衡发展在不同国度、不同层面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应完整、准确、科学地理解和把握,并应将均衡发展与素质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也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着力点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终极目标是通过教育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该课题的顺利开题,为本课题的如期圆满完成拉开了序幕、明确了方向、拓宽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执笔人:许杰)
学院一般课题“职业教育与培训
——我国东西部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比较”开题
学院兼职教师刘丽红主持的2007—2008年度院内一般课题“职业教育与培训——我国东西部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比较”(课题批准号:NAEAB0607)于4月18日开题。国际教育教研部的专兼职教师参加了课题会,教育行政教研部邢晖教授和科研处于建福教授被特别邀请参加了开题会。
课题主持人刘丽红首先就课题研究选题的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思路、研究进度安排等作了介绍。她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超过了建国以来任何一个时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这个过程中,东部发展明显快于西部。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劳动力资源开发不足。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要以人为本,开发物质资源,首先要开发劳动力资源,而劳动力的主体要靠职业教育培养。因此,本课题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对东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开发对促进社会和经济效益增长的作用进行综述,阐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内在联系。其次,将以福建和重庆两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状况为个案研究对象。对比两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成果及其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内外部因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从实证角度,寻求西部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咨询。
与会老师积极献计献策,就本课题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课题成果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好的调整意见与建议。国际教育教研部主任史朝教授在听取该课题立意、研究思路等情况后认为,本课题选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受到特别关注和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如个案研究对象之一重庆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资源开发状况,关系到百万移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三峡库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该选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邢晖教授对本课题的内容结构、切入视角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建议。她说,课题要紧密结合研究对象地区的产业结构、城市化程度、支柱产业及人口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刨析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其他与会教师谈到,该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范围不宜过大,最好在东西部地区各选一个点,进行案例研究,其研究成果还可以转化为学院案例培训内容,实现科研成果转换。科研处于建福处长建议,为了使该课题能够顺利、如期完成,首先研究力量需要加强;其次,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需要重新调整,缩小研究范围,突出重点。
经征求与会教师的意见,本课题主持人决定对课题名称做适当修改,即另加一副标题:“福建泉州和重庆永川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比较”;聘请邢晖教授为课题顾问,吸收吕文妙博士为课题组成员。
(执笔人:刘丽红)
学院青年专项课题
“教师培训在新媒体时代的应对和发展策略”开题
4月12日,外事办公室佟希蒙承担的学院2007-2008年度青年专项课题“教师培训在新媒体时代的应对和发展策略”(课题批准号:NAEAC0604)在我院开题。国际教育教研部主任史朝教授、副主任杨晓波副教授以及许杰博士、吕文妙博士出席了开题会。科研处处长于建福教授,教育行政教研部邢晖教授,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井美莹应邀参加了开题会。
课题主持人佟希蒙首先向各位专家、嘉宾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等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当前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新媒体时代的特点。首先,技术上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依托传播数字化内容;其次,状态上由以电视、报刊为代表的“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的“一点对多点”传播发展到“人人都有发布信息的愿望,人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信息”的“多点对多点”传播;第三,信息传播的文化内涵更加互动性、多元化和个体化。诸多研究表明,媒体传播方式的发展往往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和其认知观念。那么,在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代表的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干部对培训活动的内容、形式等是否呈现出新的需求特点?其需求特点是否受到了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与新媒体传播方式之间有哪些关系?如何看待并应对以便促进新的形势下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的发展?本研究拟从受训者的角度出发,本着提高教育干部培训实效性的目的,调查分析教育干部在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培训活动的需求特点,进而提出对教育干部培训活动的应对和发展策略的建议。文献检索发现,对受训者培训需求分析的研究目前较少,主要为一般性的资料汇总,难以建立系统化的分析框架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总的来说,本研究与我院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的中心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推动对当前如火如荼的新媒体技术的文化特质和其社会影响的认识。
与会者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史朝教授认为,新媒体如bbs、博客等网络传播方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研究新媒体传播方式对教育干部培训的影响是一个很新的题目,关注教育干部培训中受训者的需求也很有意义。杨晓波副教授提出,可以将研究进一步聚焦,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关注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管理某一方面工作的影响,从而揭示教育干部的培训需求。邢晖教授表示,对培训需求的分析是国外人力资源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建议本课题的研究者多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希望本研究能够设计出一套独立完整的针对中国教育干部的培训需求分析问卷。于建福教授认为,本研究可密切结合我院高校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而展开,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设计是一个难点,希望研究者精心设计,顺利推进研究进程,争取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执笔人:佟希蒙)
学院青年专项课题
“大学研究生教育自主管理模式生成机制研究”开题
4月28日下午,我院培训部研究室茶世俊博士主持的学院青年专项课题“大学研究生教育自主管理模式生成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NAEAC0606)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兰州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贺德衍、河海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海军、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党委副书记罗爱静、我院学校管理教研部主任赵庆典教授、培训部副主任于鲁文教授、科研处副处长张婕副教授、国际教育教研部许杰副教授等校内外专家和老师应邀出席了研讨会。杨晓波副教授、刘亚荣副教授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茶世俊首先介绍了研究问题、目标、思路和方法等内容。根据课题计划,课题组将研究问题聚焦于“大学研究生教育自主管理办法的制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拟借鉴相关政策、组织及管理理论,通过多案例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大学制定研究生教育自主管理办法的决策过程、决策方法、影响因素、经验与问题、改进建议等进行研究。作为一种尝试,课题组拟将研究成果开发为一门学校决策与领导力建设方面的高校干部培训课程。研究成果一方面将回答政府放权后大学能否有效管理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回答大学如何科学制定学校管理制度的问题。因此,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随后,与会专家围绕论证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贺德衍副院长和于鲁文教授都表示,当前我国大学管理中有些决策还是存在较多的经验成分,如果研究能选择若干典型的决策案例,借鉴相关理论归纳出有价值的科学决策方法和决策理论,将对今后的干部培训和实际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赵庆典教授、张海军部长、罗爱静书记、许杰副教授等就研究问题的聚焦、研究视角的选择、研究的继承与创新、研究案例的选择等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于鲁文副主任和张婕副处长肯定了课题组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希望课题组以研究问题为中心,在把握好课题研究重心的基础上,探索出科研促进培训课程开发的新路子。
会后,课题组结合专家和老师建议进一步聚焦了研究问题,即重点从大学领导者和职能部门(研究生院/处)负责人素质和能力的微观视角剖析研究生教育自主管理模式的生成机制,以便使研究问题更为集中、深入和富有实践针对性。目前,课题组已在高校中青班的教学活动中开始了案例选择和座谈等预研究。
(执笔人:茶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