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和创新工作机制 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36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六单元学习简报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5日
11月14日-17日,以“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主题,第36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完成了第6单元的学习研修任务。通过听取专题报告、实地参观考察、分班研讨、按岗位交流以及学员专题论坛等多种学习研修形式,学员们开展了多层面、多角度的交流与探讨。大家进一步认清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特点,更深刻认识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任务的艰巨性。在充分肯定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的同时,针对现实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创新工作机制、有效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一、适应时代特点,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学员们普遍认为,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长足发展,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当前主流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骨干队伍,特别是两课教师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生活多样化以及社会转型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和新任务,这要求要从教育目标和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以及措施和保障条件等方面全方位统筹规划设计,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研讨交流表明,不少高校采取了广泛问卷调查方法,及时了解和把握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如天津大学10年来坚持对大学生、研究生进行定期问卷调查研究,江苏科技大学通过立项对大学生进行大量专题调查研究等,及时把握和理解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和特点。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当前高校进行“三观”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主渠道、主战场、主阵地,不仅不能放弃,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大学生对当前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比较高(天津大学调研表明,占95%),整体面貌积极向上。调查发现,不少学生也存在趋于功利、知行不一致、耐挫力比较弱等思想及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不排除大的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还有就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机制不灵活,有些内容与时代脱节,授课方法不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等。对此,学员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必须解决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之间的关系。目前,思想政治课的教材理论性强,一定程度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这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两课教材内容有不少重复交叉现象,不利于使“两课”真正成为让大学生喜爱的课程。因此,急需国家层面针对这些问题尽快组织专家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和完善。
二是搭建多样化教育平台,建立正确合理的干预机制。调查表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目前,各校网络教育基本处于半失控状态。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主动的、很好的掌握现代网络技术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新手段,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学员谈到,时代变化了,我们是否考虑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方法,比如如何使用微博并使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良好的作用?如何使一些枯燥的价值理念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进而使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加强网络教育,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配套经费和制度保障,通过搭建多样化教育平台和合理的干预机制,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研究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现代大学生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这一群体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缺乏耐挫折感、性格脆弱、缺乏坚定的信仰等思想心理问题。要将这些内容纳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和挫折能力,建立形成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二、加强人才培养系统建设,完善各教育阶段的衔接性,形成社会、家庭和学校协作的教育合力
人才成长具有阶段性特征,但人才培养必须具有整体性和衔接性。人才成长和培养必须是全方位、全员的。
一是加强研究和探讨各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有学员们谈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小学——中学——大学的内容如何衔接,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与各个教育阶段青少年年龄特征相符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阶段教育,上衔高等教育下接初等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出口,是人才分流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阶段。目前我国高中多样化发展还处于办学模式上的多样化,还未形成明确的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两个层面上改革实践模式,从而造成高中教育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升入大学后人才模式单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很不利于国家社会日益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因此,需要教育系统整体规划人才培养计划,研究和探讨各个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性,改变目前这种将人才培养目标割裂开来,甚至各个阶段之间的教育内容重复设计等弊端,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来。
二是加强社会、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作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学员认为,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家庭教育方式不一样,不少学生在承受挫折的能力、接受不同意见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年来,社会教育因素(如反面案例典型非常多,一些电视节目明显缺乏主流价值等)对大学生影响越来越大,若缺乏正确舆论的引导,必将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社会、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当中,从目标、措施、保障条件等方面统筹规划,有效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改变目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脱离开来的现象,增强教师育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目前教育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条件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立足研究型大学学科、科研优势,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强扶持力度,建设创新基地,着力培养“三创型”优秀人才,坚持每年投入300万元,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百步梯攀登计划”等课外科技研究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计划中加以推进。云南民族大学采取了“首问负责制”,规定不管哪个部门,当接到学生思想、政治以及心理等问题的咨询时,该部门要负责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得以任何理由推托责任。加强新时期导学关系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视并加以改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一些学校正在推进,如吉林大学通过诚信教育等加强导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另外,学员们指出,维护高校稳定工作是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但稳定工作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内容,否则,容易将育人工作简单化、僵硬化,这也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确立的工作方针。因此,处理好“维稳工作”和大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思想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内容关系,并能够有效统筹规划,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手段加以推进,这是当前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通过加强两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学员们指出,由于现阶段还以灌输式教育方式为主,社会实践环节缺乏相应配套机制,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存在脱离大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等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员普遍认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加强两课教师以及辅导员队伍建设。
由于社会转型,加剧了内外部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这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有的两课教师以及辅导员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整体素质上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首先,在数量上,不少学校辅导员数量还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师生比,学生工作队伍任务繁重,很难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能。其次,在整体素质上,由于数量不足,不少学校采取了专兼职教师制,两课教师和辅导员很大比例由在读研究生兼任等,还未形成专业化和职业化,降低了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第三,两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地位落实不到位。大部分高校还未解决好两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地位和待遇问题,这就很难有效发挥这两支队伍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执笔人:包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