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 全面提升辅导员素质与能力
发布时间:2006年11月30日
为全面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落实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受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委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在成功举办第一期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的基础上,于2006年11月17日——25日举办了第二期“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在为期7天的学习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紧密围绕高校学生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实际,先后组织了10场专题报告,内容涉及到: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宏观政策、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台海斗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青年问题研究和大学生社团建设等,进行了2次分班研讨和1次大会交流,并组织学员进行了文化参观,游览了香山和颐和园。
一、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是长期战斗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主力军。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一贯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杨振斌同志亲自参加第二期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开班典礼,并结合自身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为学员做了精彩的开班报告。副司长冯刚同志也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出发,为学员们系统分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以及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等重要问题。两位司领导的报告提高了参训学员对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增强了大家贯彻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学员们更加明确了当前高校青年学生工作的基本形势和主要任务,切实感受到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感受到党中央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充分信任,进一步树立了全局意识,提高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增强了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大家体会到:辅导员工作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做好辅导员工作,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培训学习,学员们进一步体会到做好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需要工作热情,更需要专业知识,特别是要深入研究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其成长基本规律,以及提高高校辅导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指导大学生社团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各方面工作的能力。大家一致表示,短短一周的学习培训,提高了教育理论修养和从事学生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了解了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前沿动态,吸收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成功经验,极大地提高了预见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做好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开创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研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高校辅导员水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各校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陕西师范大学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模式,利用学生的兴趣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和理解,将两课教育和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树立了学生的正确信念。学校还先后开展“温暖工程”资助贫困生,建立“诚信助学基金”等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协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曲靖师范学院提出,在精神上,“追求宽阔的人文情怀,追求独特的读写能力,追求独立思考和钻研精神,追求刻苦学习的精神”;在行为规范上,“尊敬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保持自己周围环境的干净,保持公共场合的安静”;师范技能训练方面要求在普通话、书法和课件制作等方面都要达到一定水平,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注意力引导到主流方向上,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南京晓庄学院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综合类普通本科学校,由于多年师范办学的传统,晓庄学院十分重视大学生管理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目前已形成“一个中心,两大主题和两支队伍,三全育人,四位一体,五个学会”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所谓“一个中心”即培育为一大事来的真人。在此基础上,学校主要围绕“修学与做人”两大主题,依靠专职辅导员和专任兼职班主任两支队伍,全面整合运用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合力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努力培养“会求知、会做事、会做人、会竞争、会共同生活”的学生。在具体的学生工作实践中,晓庄学院注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管理,建立促进学生就业的“五八工程”,构建纵横交叉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通过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规范化和多元化。学院积极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形成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特色,用简单的形式承载丰富的内容,在自治的理念下搭建学生发展的平台。同时,建立以“陶老师热线”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及时跟踪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主要抓学风、党建、基础文明三大工程,学校学生管理工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在培养合格大学生的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强调要建立全程教育培养体系,规范程序、保证质量。学校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各种积极的文化活动,努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明确辅导员主要职责在于学生党建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该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辅导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武汉大学每周召开例会,总结上周工作,规划本周任务和需要配合的工作。学校设立学生党员做助理班主任,协助班主任的管理。学工助理由勤工俭学提供岗位,在优秀贫困生中产生,参与事务性工作的处理,给予贫困生更多的锻炼机会。针对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该校学生工作有关部门还主动加强与学校后勤集团的沟通,有效占领学生宿舍阵地,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不留死角。
贫困生问题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做好高校的扶贫助学工作始终是困扰学生工作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其中首要问题是进行贫困生的认定。大连理工大学充分发挥辅导员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作用,对目标学生开展多方位的观察和调访、与学生所在地的政府取得联系,注重对证明材料的审查,同时长时间观察目标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学生集体(寝室、班级)对该生的评价和认可;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教育其积极向上、健康乐观、诚实守信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积极回馈社会。
华中科技大学在扶贫助学工作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该校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为保证学费按时清缴,学校在贫困生中广泛地开展助学贷款工作。目前该校的贷款率在30%左右,全校的学费上缴率已达99%以上。第二,广泛开展勤工助学工作,以不同岗位和工作完成质量给予相应的工资。一些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可通过兼任班主任获得工资。第三,调动各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一些教师主动资助贫困生,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均必须资助一名贫困生,直至其毕业。第四,努力联系社会资源,开展社会捐助,解决部分贫困生的学费问题。第五,开展与贫困生的交流联谊活动,及时掌握贫困生心理变化。一系列有效措施的施行为切实解决该校贫困生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期培训班共有学员167人,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54所高校。其中女学员76位,男学员91位,平均年龄约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