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智库 > 科研智库详情页

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第八十二期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5日
 
挖掘儒学核心价值 共谋儒学价值教育
——“第二届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学术综述
 
      2010年6月5日至6日,来自大陆和台湾的50多名学者聚首台北,参加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和中华孔孟学会联合主办、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协办的以“儒学核心价值与普及”为主题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大会收集论文36篇,到会的35位作者作了大会交流。经过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初步达成了某些共识,提出了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学者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金融危机时代不可回避的话题,儒学核心价值的探讨恰逢其时
      海峡两岸血脉相连,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是两岸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是两岸赖以发展的价值基础。台湾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在约见大陆来访学者时特别强调:台湾与大陆共同拥有中华文化根基,弘扬中华文化,不仅可增进两岸人民的福祉,而且可贡献于世界;我们不敢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但人类在21世纪的发展,无疑需要中华文化的文艺复兴,同时与世界多元文化以及21世纪的新思维、新思潮相结合,进而为世界文化贡献智慧;愿两岸加强交流与合作,一起复兴中华文化,共同为人类文化做出更大贡献。大陆代表团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钱逊强调,拥有中华文化根基的两岸中国人,都应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具有起码的温情和敬意,对儒学核心价值有所认知和认同并加以普及,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更有希望,才会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尚未过去的世界金融危机,与其说是经济危机,莫若说是伦理道德危机。其根源是“超越了道德底线”,或曰“贪婪和不负责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孔孟学会理事长李焕在书面致辞中指出: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强调物质的享受,以致引发人类贪婪、自私、骄纵、放荡的不良习性,而人类纯朴、善良、亲切、热诚的本性,逐步偏枯消失,如何弘扬儒家思想与文化,实为当务之急。中华企业伦理教育协进会理事长、台湾大学原校长孙震教授在以“儒家思想与现代经济成长”为主题的演讲中,赞赏孔子“富之”、“教之”之道,认为使人民富裕并给予教化是政府施政的重要目标,但反对政府和个体聚敛财富;同时盛赞孔子对待财富的态度:“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生还有比财富更重要的价值;确信:“如果我们将现代经济制度加上伦理,则经济发展一定会有更好的成就。这也是儒学对当前世界可以产生的重大贡献。”陕西师范大学刘学智教授认为,儒学以致良知为宗旨,以慎独改过为致知工夫,追求“道化”境界而批评“物化”倾向,对于由于价值观混乱而导致的物欲泛滥、人性扭曲、极端功利主义肆虐的当代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警示和启迪作用。
      二、儒学核心价值范畴的探讨异彩纷呈,别开生面,意义非凡
      近些年来,随着儒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儒学核心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且众说纷纭。本次研讨会别开生面,既有对儒家核心价值的根源的探讨,又涉及儒家核心价值的主要范畴。
      1、儒家核心价值的根源之所在
      清华大学钱逊教授在《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看儒家核心价值》中,结合朱熹集注中以“一本万殊”和“体用”思想所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认为:“性乃一切价值之根源,万殊之所以一本之所在”,儒学和中华文化所重视提倡的一切价值,如道德、仁义礼智、孝悌忠信、贵和,都本于性,尽管“忠恕”只是道之用,但其价值不可低估。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于建福认为,儒家核心价值根源于对人性尊严的肯定,认为孟子首倡“天爵”、“良贵”,确信人人皆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都有尚善成圣的可能性,体现了人人天赋平等的内在价值,这不仅成为人格平等观念的最初昭示,也奠定了儒学核心价值的立论基础。
      2、儒家核心价值的主要范畴之探讨
      “仁”是儒学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国际儒学联合会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践认为,儒学的核心价值,应当是在儒学中出现频度最高,而且可以对其他价值观产生决定和统领作用的范畴,“仁”的范畴贯穿儒学的全部价值体系,可以称为“核心价值”;仁的本质是“以己推人”的忠恕之道,用于人际是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用于政治是仁政德治、协和万邦,用于自然是仁民爱物、万物一体,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是约礼入仁、敬而远之。山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李祥熙教授认为,“仁”是儒学的理论基石,是儒学核心价值中的一个轴心观念,儒学的价值观围绕仁而展开,由此而论证了“仁”在儒学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定位、内涵、作用及其实践路径。
      “道”是儒学的终极价值。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沂教授指出:在儒家学说中,反映终极关怀的终极价值可以用“道”来概括,在原始儒学中,道是人当行之道,是行为准则,表现为一系列的道德范畴。
      “德”与“文”是孔子的生命的核心价值。台湾大学齐益寿教授认为,从孔子最赞赏一生并无事功的颜渊,从孔子在与众弟子言志时惟独赞许曾点的沂水春风之志,从孔子于匡、宋、蔡三遭危难而能坦然无惧,从孔子所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等话语,均不难看出“仁德”与“文德”是孔子的生命核心价值。
      “人格尊严”是孟子突出强调的基本价值。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建福教授指出,人格何以尊严,如何赢得和保持人格尊严,历来是儒学关注和探究的重大问题;孟子基于人性本善、人格平等、人格独立,特别注重人格尊严,鄙夷“自侮”、“自贱”人格,倡导“爱人”、“敬人”,主张持“君子之守”,养“浩然之气”,修得人格尊严,为当代人格尊严教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智慧”是儒学重要的价值追求。台湾师范大学蔡宗阳教授着重探讨了儒家的智慧观,认为儒家以追求最高智慧的“道”为志业,倡导具备智、仁、勇的智慧,或具备仁义礼智齐全的智慧,实现闻道乐道的智慧,达到成圣成贤的智慧,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莫大的影响和价值。
      “和谐”是儒家的核心理念。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傅永聚教授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无论是其礼乐文化观,还是其仁孝修身观,这两个联系密切的基本理论,都可归结为“和谐”二字。南京大学杨明教授提出,以“中”、“和”为表征的和谐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核心理念,儒家“中和”理念具有天与地、天与人、人与人、人与己之间的普遍和谐的丰富内涵和实现普遍和谐的基本原则。国际儒学联合会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认为:儒家核心的政治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和谐”是其基本精神和理想目标,即以个体身心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最终达到国家乃至天下和谐的目标,认为儒家这种修齐治平的治国模式、追求和谐的历史传统及其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经典传承价值,返本方能开新,研读和挖掘隐含于儒学经典中的微言大义
      大陆经典教育的缺失由来已久,长此以往,隐含于经典中的价值只不过是“沉睡着的力量”。实际上,儒学核心价值就存在于“六经”等经典之中。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客观分析了汉初“表彰六经”、“推明孔氏”的重大意义,即确立了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和共有精神家园,确立了中国此后长达两千余年的立国之道、中华民族主流意识和国民精神价值;通过经典教化,儒家的仁义忠孝等价值观成为衡量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标准。
      与会学者普遍重视经典价值,善于挖掘隐含于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台湾明道大学胡楚生教授从《春秋公羊传》探讨蕴涵其中的“恶战争而尚和平”精神,认为《公羊传》秉承孔子口授之微言,阐释《春秋》一经,抒发精辟的要义,对战争的残酷作出了不少憎恶的批判,对和平的追求也作出了许多推崇的意念,值得发扬光大。台湾辅仁大学李添富教授就《礼记·经解》中孔子所言诗教,阐释了“温柔敦厚”的内涵及其价值,同时挖掘《论语》中“思无邪”、“兴观群怨”、“不学诗无以言”和“事父事君”的诗教价值,认为在世变日亟、礼乐不兴的当今社会,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具有振弊起衰、正人心、厚风俗之功效。台湾师范大学赵伶伶教授就《论语》中孔子所谓“四十而不惑”之言,深刻阐释了“循时而教”之道,内求于己而有所得,待人处事力求恰倒好处。台湾元培科技大学朱荣智教授结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中有关论述,阐发了“知止”之道在掌握人生方向、体认生命价值、求得身心安顿、拥有自由心灵、追求幸福快乐完美人生等方面的普世价值。
      四、儒学核心价值贵在普及,普及赖于教育并形成合力,旨在唤醒良心,再现儒学智慧的光芒
      儒学核心价值的普及是两岸学者共同关注的不容忽视和延缓的大事。近些年来,大陆日益重视中华文化的弘扬,所倡导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持续出现的“国学热”、“读经热”,在世界各地所推动的“孔子学院”的创设,均受到了台湾学者的热切关注。国际儒学联合会在重视和加强儒学研究的同时,致力于儒学在大陆的普及,在叶选平会长的倡导下,增设普及工作委员会,自2007年以来先后举行三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有力地推动了儒学价值教育。国际儒学联合会传播普及委员会副主任王殿卿教授所在的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将儒家核心价值范畴凝练为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德”,大力倡导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了长达十六年的研究与普及,取得了显著成绩。
      儒学核心价值的研究和普及,旨在再现儒学智慧的光芒,提高道德自觉。台湾淡江大学袁保新教授认为,要回答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就必须确认儒学作为成德之教,其基本义理性格为何,面对各种对儒家经典可能的解释,作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义理判断与抉择,从而为儒家经典找到最恰当的意义形式,再现儒家经典智慧的光芒。清华大学钱逊教授指出,明确儒学核心价值源于性,可知普及儒学的核心是通过诵读经典、美德养成等形式,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进行心性修养,唤醒良心,将规范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要求。中华孔孟学会秘书长、彰化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植珊主张:在推动普及儒家核心价值的同时,应该加强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落实,丰富心灵,滋润精神,锻炼意志,提升价值观念,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台湾地区长期重视儒学经典价值研究并广泛开展经典教育,善于集学界精英来规划设计,设专门课程普及儒家学说,在知识获得的同时注重人格素养,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台湾师范大学张文彬教授主张,儒学核心价值的普及应从学校教育着手,包括课程安排、教材编写,乃至伦理讲座等,都应行之有效;也要从社会教育着手,使儒学深植人心,促进社会祥和;还要从媒体教育着手,广为宣传孔子学说,以造福于社会国家;更要从政府政策着手,需要政府政策的强力主导支持,使孔子之圣道再现光辉。
      五、儒学核心价值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待于深化,儒学核心价值普及任重而道远
      1、“儒学核心价值”概念的界定有待深化
      要研究“儒学核心价值”,首先需要对“核心价值”概念的界定。核心价值是一个文明体最为本质的构成要素,决定着一个文明体的基本属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规定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性格和制度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沂教授提到,所谓“核心价值”,就是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主体价值;同时指出,核心价值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变动不居,终极价值虽然随着时代变动而有所损益,其基本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不变之道。
      “儒学核心价值”概念界定在论坛发言中未曾言及,只是所提交的论文中偶有提到。如王殿卿教授提到:“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它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它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规范着每个中国人的言行。”在此基础上,“儒学核心价值”概念有望作出进一步界定。
      2、“儒学核心价值”是表述为一个或数个核心范畴还是一个体系有待进一步明确
      究竟如何表述“儒学核心价值”,有的将其表述为一个核心范畴,有的将其表述为系列范畴,也有的将其表述为一个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单纯教授在提交的论文中认为,孔子的普世价值体系中,为家、国、天下设计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价值核心概念:孝为家的价值取向,忠为国的价值取向,义为天下的价值取向;对孔子而言,礼的价值基础和终极目的是仁,其在不同社会生活层面的表现形式是孝、忠、义。台湾师范大学张文彬教授提到:孔子学说的核心价值,在合乎人性,建构伦理,忠恕一贯,身体力行,然后进到世界大同。这都已初步涉及对孔子学说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对孔子以及儒学核心价值体系,仍须作探入细致的探讨。
      3、在稳定性与可变性之中,探究儒学古今“一以贯之”之道,“一再被肯定”之道
      儒学核心价值以孔子学说为思想主旨和价值依托,但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不等同于各个时代儒学的核心价值。尽管如此,仍有可能探究出儒学古今“一以贯之”之道,“一再被肯定”之道。《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从发生学探讨思想价值之源流,力图寻求能代表中国人精神内核、价值世界最后归宿的“一再肯定者”。据此,确有必要找到“儒学核心价值”发生学的源头;确认什么是“一再肯定者”;确认儒学古今“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一再被肯定”的核心价值;能与当代核心价值相衔接,得到当代“肯定”并将继续“被肯定”的永恒价值。
      4、“儒学核心价值”应与当代核心价值相衔接,在多元文化中合理定位,并形成与西方核心价值的初步对话
      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包容的思想体系,其中不限于儒学核心价值,与儒家同根同源的道、墨诸家学说各有其价值。随着佛教的传入和西学东渐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会通中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夸大或抹杀儒学的核心价值,都不利于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甚至给当代文化重建造成不良后果。黑龙江大学魏义霞教授通过对“康有为的孔教时代”的探讨,认为:让儒家文化担当不属于自己责任的不堪重负的做法,亟待改变;在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当今世界,中国当代的文化重建不再是中国历史上对儒家的“独尊”;但也不可因强调多元文化的相通性而遮蔽儒家乃至中国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旨趣。
      儒学“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与当代核心价值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必将为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丰富而有益的资源,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必然要吸收儒学核心价值的合理内核。国家所弘扬的“民族精神”,所推崇的“和谐理念”,所开展的“荣辱观”教育,所注重的“人格尊严”,所主张的“以人为本”,无不蕴涵于经典之中,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显示了儒学经典价值的思想魅力。
      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儒家经典有很多必须注意的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儒家经典中的仁爱思想、忠恕之道、君子人格、天下观念、大同理想、和谐理念等,都是超越了时空限制和民族畛域的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恰如杜维明所言:“儒家的基本价值,可以和西方的最核心价值之间形成对话。”
      5、“儒学核心价值”的普及之道值得继续深入探讨
      儒学核心价值在传承中其意义才得以彰显。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当代核心价值教育的有效实施,无疑需要寻求儒学经典蕴涵的有益资源,理性借鉴历史经验,从中获得启发与助益。儒学核心价值的普及,首先需要儒学核心经典的精心研读,善于从儒学核心经典中深入挖掘蕴涵其中的核心价值,由此而奠定儒学核心价值传承与普及的基础。大陆儒学核心价值的普及,需要逐步解决体制上的困境,打破经典教育的禁区,突破师资贫乏的难点。
      台湾在儒家经典教育问题上也存有缺憾。中华孔孟学会副理事长李鍌等先生编著的以《四书》为内容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该书2008年以简体字版引入大陆,更名为《国学基本教材》),在高中阶段一度设为国文科必授教材,前几年为去除“中国”二字,该科目改为《孔孟选读》,成为选修课,其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台湾师范大学张文彬教授指出,“这种错误思维,亟待有心人士极力导正”;还提出,以专门课程普及孔子学说固然是良方之一,但孔子学说宜从小学开始,以有形无形的各种方式融入各级学校课程中,除重视其知识之获得外,仍要重视其实践的程度。代表团所考察的台湾中台禅寺所办学校,尚且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本体,大量融入儒学经典诵读,以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启发良知良能,发人深思。经典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学校教育应成为传承儒学经典价值的主渠道,不学习自己民族经典的民族是可悲的。
      从首届研讨会对儒学与中华人文精神的探讨,到本届研讨会对儒学核心价值的挖掘,加上对儒学价值普及的探求与期待,实现了儒学研究的深化,体现了儒学价值教育的自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儒学核心价值的探讨尚须深入,儒学核心价值的普及依然面临诸多难题,需要有识之士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唤起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凝聚共识,不懈探索,增益睿智,躬身践履,日益彰显儒学的价值。
     (于建福撰稿并经代表团团长钱逊教授和副团长牛喜平审阅)
搜索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
搜 索
热搜词: 政治 理论课 教师 骨干
高级检索 政策文件检索
搜索结果:
文件格式:
全部 所有格式 WORD PPT EXCEL PDF TXT ZIP
时间范围:
全部时间 一年内 一月内 一周内 自定义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 按日期倒序 按日期正序
搜索位置:
标题 正文 附件
关键词:
发文机构:
发文字号:
日期:
搜索位置:
全文 标题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排序 按发布日期倒序 按实施日期倒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