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第七十期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27日
目 录
1、我院首位外籍访问学者顺利结束研修活动
2、第三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在京召开
3、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研讨会日前召开
4、北京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0年招生工作启动
5、关于申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资格的通知
6、纪念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25周年专题:历任理事长简介(五)
郑树山——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
7、成果要报(二十五)
◆《日本新的学校评价制度政策动向》(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9年第8期全文转载)
◆《关于媒介方面的素养教育: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我院首位外籍访问学者顺利结束研修活动
悉尼大学亚太研究所副主任菲利普顺利结束在我院为期一个月的访问研修,于10月3日返回澳洲。9月29日,我院科研与合作交流处为其组织了访问研修总结会及欢送会。人事处、培训部、远程培训部、教育行政教研部等部门负责人、曾参与高校领导赴澳大利亚培训班的相关教师以及科研与合作交流处相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菲利普在我院访问期间,观摩了第35期全国高校领导进修班以及第32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相关课堂活动及学员研讨;访问了培训部;参观了解了远程培训部的网上培训课堂;访谈了副院长牛文起,培训部主任于京天以及远程培训部主任郭磊;同科研与合作交流处进行工作研讨等。同时,在我院的协调及安排下,访问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北京师范大学和其他在京高校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驻京机构。
菲利普在总结中说,在我院一个月的研修和访问,使其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院各级各类培训班的组织、管理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学习了不少东西,收获很大。他认为,我院的培训组织非常专业,培训计划结构合理、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在参加观摩了我院秋季开班典礼后,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政府对教育干部培训的重视程度、了解了我院在教育干部培训事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他指出,在国外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像我院如此专业、如此规模、办学条件如此完备的教育领导培训机构。通过对我院培训部及远程培训部的考察,他觉得我院的培训资源非常丰富、培训潜力非常大。他认为无论是远程培训还是面授培训,我院在国际上合作上优势都非常明显。在总结会上,菲利普还介绍了亚太研究所的职能,重点介绍了亚太研究所作为悉尼大学校级国际合作与研究的专门机构,近几年在东南亚相关国家所开展的国际培训项目。与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对我院与悉尼大学的合作提出了积极建议。大家期待在合作协议框架下,与悉尼大学在教师职业发展、合作研究以及合作培训方面有进一步的深入合作。
此次访问属于我院与悉尼大学合作协议中的人员互访项目内容之一,该项目的经费是由我院与悉尼大学共同寻求第三方解决的,这是我院第一次尝试通过第三方资助实现双边协议的有效推进。该项目在今后还将继续执行。此次接待也是我院首次接受外籍学者的短期访学。学院领导非常重视,开会研究确定接待方案,由科研与合作交流处专人联系安排日常研修活动。接待工作也得到了培训部、远程培训部、院办、校长大厦服务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作。
(执笔人:井美莹)
第三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在京召开
10月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协办的以“视野下移中的教育史研究”为主题的第三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来自两岸四地30余所高校的110余位专家教授以及广大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在论坛正式开幕之前,全体与会代表向不久前辞世、一直牵挂论坛的著名教育史学专家王炳照教授默哀一分钟。
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教育学部部长周作宇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田正平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愚文教授、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郑振伟副院长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于述胜教授主持。围绕主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丁钢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愚文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肖朗教授、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宋明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王晨副教授分别作了“教育历史研究的知识图景”、“中国教育史中被忽略之儿童与妇女探究的检讨”、“学术史视野中的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学科”、“十九世纪末澳门利宵中学的创立”、“整体史:重构教育史的可能性”的主题报告。
10月17日下午,各与会专家围绕论坛主题按“近代教育多维研究、教育史学研究及外国教育史研究、澳门教育史研究及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台湾教育史研究及教育任务研究”等四个议题在分论坛分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与研讨。研讨会首次将视野下移的教育史研究从理论层面推向具体的操作层面,主张加强对教育活动史的研究,即不仅要研究精英教育思想和国家教育制度,同时更应探究历史上学校教育教学的日常活动、家庭家族教育活动、社会教化活动等具体的教育活动,运用叙事和口述方法来展示生动的教育历史场景,成为本次论坛关注的热点话题。我院于建福教授、司洪昌副教授到会交流。
经大家的共同努力,本次论坛圆满完成各项预期议程,形成了诸多共识,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来自两岸四地的学者搭建了一个交锋思想、对话分享的平台,促进了教育史的深入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
(执笔人:冯文宇)
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研讨会日前召开
2009年10月15日, 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在京部分高校科研处负责人会议,研讨及交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有关工作。会议由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耿申主持。
会议主要议题有三项,一是征求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提交及结题鉴定细则》的意见,二是征求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指南建议;三是就课题管理工作中有关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
与会各单位代表踊跃发言。就《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提交及结题鉴定细则》,大家结合各自科研管理的工作实际,对课题成果的鉴定方式、鉴定标准、鉴定费用以及提交资料等进行了热烈讨论,比如,申请免于鉴定的成果是否必须是获省部级评奖二等奖以上奖励,应用性研究成果行政部门采纳的标准如何界定、成果主体部分在哪一类期刊或杂志上发表才可以免于鉴定等。大家讨论认为,鉴定经费的支付办法需要进一步论证,根据往年的做法,由各课题组提前支付在操作上有困难;尤其对自筹经费课题来说,难度更大。在讨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指南环节,大家结合2009年立项课题,围绕立项的10个领域,对目前北京市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难点及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指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即将出台,北京市教育部门应该做出回应,在新一轮课题立项中应有所引导和体现。同时,应结合北京市的发展和北京高校地域的特殊性,开展对重大问题或前瞻性问题研究,比如,北京市新功能区设立与教育结合的研究、北京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成长研究、 北京高校国际学生管理研究、高中阶段国际合作与办学规范研究、新媒介对教育影响研究以及大学生学术道德研究等。最后,各单位代表就本单位科研课题管理的具体工作交换了意见、交流了经验。
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传媒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科研处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教育部相关科研院所代表。我院科研与合作交流处副处长井美莹到会交流。
(执笔人:井美莹)
北京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0年招生工作启动
我院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培养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2010年招生工作近日启动。
为培养教育实践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2010年招收“教育领导与管理方向”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5名。招生对象为高等学校及教育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并具备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
我院科研与合作交流处作为合作项目具体实施单位,已积极参与相关招生工作。招生相关信息详见学院网站→学术科研→本期科研动态。
关于申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研究生
外指导教师资格的通知
为进一步推动我院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培养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根据双方研究商定,近期启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资格的申报工作。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请条件
凡申请者必须符合如下条件:
1、热爱教育事业,熟悉国家有关研究生与学位教育的政策法规。治学严谨,作风正派,有高尚的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校外指导教师职责。
2、具有教授或相当的专业技术职称,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无博士学位的申请人应提交相当于博士论文水平的原创性著作。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并符合其他相关条件。
3、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经验,学术水平居国内本学科前沿。近五年来(自2004年至今),发表有一定数量和影响力的高水平专著、论文(发表在SCI、ISTP、EI、SSCI、AHCI收录刊物或发表在CSSCI上的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类重要刊物)。
4、一般具有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已完整地培养过一届硕士研究生,或至少参与培养过一届博士生。能承担研究生的教学任务。
二、遴选程序
我院根据申请条件初步资格审定后,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审核,确定入选资格。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将向入选者颁发校外指导教师聘书并明确其职责。
三、报名时间
有意申请的教师请于2009年11月2日前将填好的审批表(学院网站→学术科研→本期科研动态下载)报科研与合作交流处井美莹,同时,将电子版表格发送至myjing@naea.edu.cn或myjingxy@gmail.com。
纪念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25周年专题:历任理事长简介(五)
郑 树 山
——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
郑树山,北京市人,中共党员,中国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专业硕士。1968年至198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工作、学习。1987年至198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1988年至1991年在国家教委办公厅任秘书、主任助理。1991年至1993年任国家教委监察局副局长、石家庄市教委副主任(挂职)。1993年至1995年任国家教委办公厅副主任,兼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副主任。1995年至1996年任国家教委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司长级)。1996年至2001年任国家教委、教育部办公厅主任。2001年12月至2005年1月任教育部部长助理兼办公厅主任、党组成员。2005年1月任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2005年10月任教育部干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教育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兼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2006年3月至今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2006年10月在广西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研讨会上,郑树山同志被推举为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
郑树山同志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关注并参与教育宏观政策的研究与制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与政策走向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参与并指导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的学术活动,推动理论研究与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自第六届理事会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的理事单位规模不断扩大,学术研究成果更加丰硕。
(执笔人:岳胜军)
成果要报(二十五)
日本新的学校评价制度政策动向
发表于《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3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9年第8期全文转载
作者:包金玲(教育行政教研部副研究员)
【摘 要】为了保障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日本政府提出创造新时代的义务教育结构改革的设想。即尽可能扩大市町村和学校的权限和责任,发挥地方和学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国家的责任是对教育结果进行验证,实行新的学校评价制度,旨在推进学校评价由单一评价向多样化评价转变,进而构建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关于媒介方面的素养教育: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阈
发表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7期
作者:王敬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讲师)
【摘 要】在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中,对民众尤其是“触网率”较高的大学生进行关于媒介方面的素养教育已成一项紧迫任务。应将关于媒介方面的素养教育纳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关于媒介方面的素养教育提供方向性引领;关于媒介方面的素养教育要努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借鉴关于媒介方面的素养教育的先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