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认识抓落实 破解难点促均衡——第30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阶段学习简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3日
第四次全教会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国家基本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本期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各位局长在实际工作中所着力推进的专项工作,还是令大家感到困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围绕该主题,局长们在案例教学和小班研讨中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进一步交流了观点,提高了认识,理清了问题,分享了经验,明确了思路。培训学习成效显著。
一、进一步深化了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意义的认识
如何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意义和丰富内涵,局长们各抒己见。云南省文山州教育局陈国光副书记谈到,均衡发展要处理好“均衡”和“发展”的关系,是发展中的均衡,均衡中的发展。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分类发展。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式发展。发展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均衡。落后地区、薄弱学校需要发展,发达地区、基础好的学校同样需要发展。均衡发展应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要加快发展,进而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实现高位均衡。均衡发展决不是教育的平均主义,不是把高水平的教育拉下来,而是根据不同区域实际情况,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发展。浙江杭州市教育局肖锋副局长强调,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均衡发展,要鼓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情况下,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留有个性发展的空间。
湖北省黄冈市教育局王建学局长谈到,均衡发展不是短期发展、单一发展,而是持续发展、整体发展。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有着长期、深刻的历史原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促进均衡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整体发展,当前最需要关注和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只有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能获得真正的城乡教育均衡和有效发展。要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同时关心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安徽省安庆市教育局童学军局长认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系统工程,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它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国家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国家财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而改革一般都是渐进式的,所以我们不能采取“疾风暴雨式的运动”来促进均衡发展。另外,由于东中西不同地域教育发展水平极度悬殊,推进均衡发展,不能采取一刀切,要因地制宜。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中央出台的政策越来越注重这一点。天津市武清区教育局刘洪生提到,教育均衡不只是办学水平的均衡。那种认为只要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处在同一水准上,就达到了教育均衡目标是不科学的,忽视了学校内在发展机制的作用,忽视了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地域区位不同、历史文化积淀有别、生源差异等方面的不均衡,以及办学理念、管理水平之间不均衡。天津市特别强调学校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和发展机制的创新,进而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深入探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随着中央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的出台,各地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均衡发展的现实依然严重,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不能得到有效地保障。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推进均衡发展,应该从进一步破解各种问题入手。当然,区域的不同决定了问题的特殊性,有的则体现了一定的共性,但不论个性和共性问题,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
第一,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是促进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保障。新疆和田地区教育局唐勇书记谈到了新疆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地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任务是控制辍学儿童,许多辍学儿童被诱导去地下学经点,公安部门对这些地下学经点屡查不止。这些地下学经组织大多具有东突组织背景,不少孩子误入歧途,对学校教育构成严重挑战。地区教育局很痛心,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能够把孩子来回来,教育过来。另外,初中升学率从14%左右上升到30%多,但有接近12万的孩子毕业后流浪,没有合适的工作。这些孩子往往成为被拉拢对象,成为社会不稳定分子。如何在初中毕业后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归宿,也是当地最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均衡发展的大环境得不到保障,则工作难以推进。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仍是制约不同区域均衡发展的瓶颈因素。福建省龙岩市教育局温寿春认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最主要是师资分布不均衡,体现在地域分布、师资数量、结构和质量上,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关键在教师整体队伍的提升。师资数量和结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城区优质教师总量不足,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增加,现有优秀教师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产生“择校热”。农村地区教师存在缺编与结构性缺编,城区、县镇学校教师超编,乡村、山区和偏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即便是达到编制标准,但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小三门和英语教师缺乏。滨州市教育局侯学锋副局长谈到,教师流动“马太效应”普遍存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差距,公共政策倾斜不够,形成农村与薄弱学校教师学历不高、高级职称少、年龄偏大普遍现象,造成各地教师单向上位流动,进一步拉大了地区、城乡和校际之间师资差距。对于教师和校长流动,有局长认为校长流动更重要,是更要重视的一件事,因为校长可以带动全校教师的改变,可以把城市优秀副校长派到农村学校,这项工作可以持久推动,并且难度小。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要有所突破,农村教师应该有特殊津贴,这是大的前提。关于教师队伍流动,在现有的体制机制框架下不可能有大的出路,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师管理体制,变教师由“学校人”为“县里人”。还有局长认为,绩效工资实行以后,教师工资得到保证,但是校长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河南省鹤壁市教育局王荔副局长谈到,调动教师积极性,教育局只有评职称这个手段,教师绩效工资这部分钱从财政局出去,校长没有财力可以调配,教育局又没有用人权和解聘教师的权利,绩效工资又使教师回到大锅饭和终身制时期。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沈建华副局长介绍说,徐汇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硬件上已实现均衡,而且通过委托管理、民办公助、特色引导以及团队指导等体制和机制方面创新,学校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实现均衡。但即使如此,由于学校之间特色和文化环境方面的差异,择校现象也很严重,特别是权力择校难以杜绝。当前,像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家长存在过度择校心里,即使学校之间差距并不大,他们还是要择校。很多学者研究后认为,择校是一种家长权势的体现,并不是因为政府公共教育服务提供的不均衡所致,因为这些人的需求动机使得一些城市的择校成为顽症,但这种择校行为并不能反证或者判断政府公共资源配置的失衡、公共服务提供的失衡。择校是永恒的主题,即使公共资源均等化也不能消除择校现象。浙江杭州市教育局肖锋副局长认为,均衡发展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择校则是家长和学生的权利,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不能将二者盲目对立。
三、分享了一些地方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
第一,均衡发展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湖北省黄冈市教育局王建学局长指出,均衡发展要靠政府来推动,均衡发展的力度取决于当地政府和主管领导的重视。当然,作为教育局长要抓住机遇,争取教育的主动权。黄冈市近几年教育均衡发展得到了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是事关教育的问题都是通过政府高端会议来决定;二是通过政策一些刚性规定,为均衡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三是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均衡发展已进入市级管理和立法层面。南京市教育局潘东标局长说,推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通过省政府层面来全面推进,现在江苏省90%学校已经达标。当地政府也是责无旁贷,南京市政府强力推动学校特色达标,促进高位均衡。当然,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比如,在教育经费方面,对于法定的“三个增长”、政府法规明确的转移支付资金、教育费附加、城市建设维护税用于教育的部分,教育局做到摸清底数算清账,应该到位多少资金,实际到位多少,还差多少,做到心中有数,据理力争,确保依法依规足额投入。
第二,均衡发展需要教育系统内部的体制机制创新。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张力鸣副局长介绍说,浙江省在原有“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基础上,最近推出“学区”管理模式,使县域范围在基本均衡基础上,实现高水平均衡。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县分成若干学区,每个学区由若干乡镇构成,学区有一定的权利,学区形成后,学区内的学校将通过开放听课、跨校兼课、集体备课、承担课题和跨校师徒结对等多种方式,实行教师交流、学生交流、教学交流、科研合作,将教师由“学校人”逐渐转变为“学区人”,特级教师、名师、学科骨干作为人力资源也在学区内“共享”;各校特色课程也由“学校课程”变为“学区课程”,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业绩同享、联动发展、捆绑发展。为确保学区管理目标责任制实现,成立了学区管理委员会等学区常设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学区运行保障机制。在不以行政命令调拨学校资源前提下,打破学校原有壁垒,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统筹利用、深度整合、相互融通,是“学区”管理模式的一大亮点。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学区化管理不但优化了学校的资源共享机制,而且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给学生的充分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第三,均衡发展要整合资源,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山东德州市教育局莫明峰副局长介绍了山东省德州平原县初中进城工程案例,很有启迪。初中进城工程就是自2007年起,通过合理统筹规划将乡镇初中逐步撤销、合并最后搬迁进入县城,其中新建1所初中,改扩建2所初中,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学。该举措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开始也受到多方批评。但从这几年实践来看,发现有如下优势:一是消除了县域内初中学校的差别,县城内5所学校均分教师资源,并在全县公开竞争校长。二是集中资源办学,产生了规模效益。因将全县的师资和办学条件等有限的资源集中在5所学校内,信息化建设、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配置等得到了优化。三是初中孩子进到县城学习,原有校舍改办成小学,小学校舍改办幼儿园。四是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中考到达了全市前3名水平,减少了缀学失学情况,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总之,通过培训学习,局长们充分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项艰巨、复杂、用时更长的任务。推进校际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随着学校间办学水平差异缩小、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而逐渐实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随着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而逐步实现;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和中西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逐步得以解决。均衡发展的核心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要重视以制度规则保公平,以改革促进公平,鼓励各地研究探索、突破不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一体化和校级之间的均衡发展。
(执笔人:许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