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智库 > 科研智库详情页

科研智库

科研动态第六十七期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3日
 
目  录
 
       1. 持续增强学术科研实力精心打造合作交流平台
                 ——2009年上半年学院科研与合作交流要闻回眸
       2. 科研与合作交流处2009年下半年工作要点
       3. 纪念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25周年专题: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的创立与发展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邸鸿勋在高教管理研究会2009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4. 附:湖北大学卢晓梅博士赋诗:海拉尔大草原怀想

持续增强学术科研实力 精心打造合作交流平台
——2009年上半年学院科研与合作交流要闻回眸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持续增强学院学术科研实力,精心打造国内国际研究合作交流平台,根据学院2009年度工作计划和科研与合作交流处2009年工作要点,科研与合作交流处全体同志与大家同心协力,为提升学院学术科研实力,扩大学术影响,打造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做出了成绩;为有效开展下半年工作,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科研组织管理
      1月13 日,学术委员会批准了2007-2008年度9项院内立项课题结题申请,8项课题延期申请。
      1月16日,根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科研成果奖酬金发放暂行规定》,常务副院长张兰春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代表学术委员会对45位同志在2008年取得的109项科研成果予以表彰及奖励。其中,司洪昌副教授百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获学院科研专项奖励。
      1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文库”资助、许杰博士的专著《政府分权与大学自主》一书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
      1月,余海波副教授发表于2007年《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论文集》上的Naxi Intellectuals and Ethnic Identity全文转载于 Diaspora, Indigenous, and Minority Education 2009年第1期。
       3月26日,严加红副教授结束了在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为期18个月的访学回国,并以“日本文化、社会与教育论议:基于中国的视角”为题书面交流了研究成果。
       3月,司洪昌博士的专著《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一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4月,于建福教授发表于《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的《儒家文化教育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影响与启示》全文译介于《Frontiers Education in China》2009年第3期;发表于《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改革开放30年素质教育重大政策主张与理论建树》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9年第3期,论点摘编于《新华文摘》2009年第8期。
      5月18日-22日,我院《职业教育法》修订调研课题组邢晖教授、刘亚荣副教授、黄永军副教授、佛朝晖博士赴浙江进行为期五天的调研。通过调研,课题组掌握了浙江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举措,存在的问题,并收集了来自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关于修订《职业教育法》的建议。
      5月21日,学院成立了由主任为张兰春,副主任为李文长、牛文起、于建福,委员为于京天、于鲁文、王治军、史朝、许玉乾、邢晖、李树、陈丽萍、赵庆典、郭垒、郭锋15人组成的第三届学术委员会。
      5月26日,在学院召开的第三届学术委员会聘任仪式上,郑树山院长为到会的第三届学术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
      5月26日,学院举行了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暨学术文库出版基金评审。许杰博士所著《政府分权与大学自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荣获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著作奖;刘亚荣博士发表于《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我国高校学术自主权变迁的实证研究》、杨红霞博士发表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论文《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拓展》荣获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奖。
      5月26日,在学院举行的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暨学术文库出版基金评审会上,吕文妙的博士论文《现代中国民办学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余海波的博士论文《纳西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学校教育》、高艳青的博士论文《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梁金霞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研究》获准使用2009年度上半年学术文库出版基金。
       5月29日,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年会暨全国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我院科研与合作交流处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先进单位,于建福教授当选为全国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5月,陈丽萍副教授发表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的《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制度创新》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9年第5期。
      5月,2009年上半年申请使用学院学术文库出版基金工作启动。
      6月,我院常务副院长张兰春申报的《区域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行为和政策效果研究》、余海波副教授申报的《少数民族学生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别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6月,丁月牙副教授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女性教育的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结题。
      6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文库”资助、陈丽萍博士的专著《日本大学管理制度的立法研究》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月,刘亚荣教授承担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高等学校内部资源配置结构与组织效能研究》、我院代管黄百炼教授承担的《健全和完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研究》完成2009年度中期检查工作。
      7月2日,学院第八期学术讲坛暨2007-2008年度院内课题成果汇报会召开。院领导张兰春、庄益群、李文长、牛文起、温晓阳出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学飞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曾天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刘复兴教授和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法制办公室王大泉应邀出席。学院专兼职教师共三十余人参加了汇报会。课题负责人从春侠副教授、陈丽萍副教授、于建福教授、杨艳玲副教授、许杰副教授、严加红副教授、刘亚荣副教授、胡锐军副教授、李永贤副教授分别就课题研究主体内容一一阐述。
      7月27—31日,以“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丁月牙副教授、余海波副教授出席了会议。余海波副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纳西族知识分子和民族认同”的发言。
      7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文库”资助、梁金霞副教授的专著《中国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研究》一书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研究”的最终成果。
      据初步统计,上半年专兼职教师在《中国教育学刊》《中国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近50篇。
      二、国际及境外合作交流
      1月8日,李文长副院长会见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凯瑟琳·麦克康纳女士,双方就两校未来合作交换意见。
      2月1日至11日,史朝教授赴日本新泻大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术交流活动。
      2月12日,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召开会议,宣布第三期(2009-2011年)项目开始启动。
      2月21日至3月6日,党委书记、院长郑树山同志率团访问泰国、印度、日本。常务副院长张兰春、院办副主任李冬同期出访。
      4月14日,学院副院长牛文起会见了到访的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副校长马克 诺瓦克教授一行。双方围绕两校远程教育的办学经验进行了交流。
      4月17日,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及马丁所资深国际项目专家教授诺埃 斯通豪斯博士访问我院。李文长副院长会见来宾并与其会谈。
      5月12日,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及马来西亚华校教师联合会总会(教总)叶新田博士一行10人访问我院,副院长牛文起会见来宾并与其会谈。双方围绕2010年将在我院举办的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校长培训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
      5月16日至6月8日,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以“大学战略规划及研究生培养”为主题的高级研修班在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院领导温晓阳、社会科学教研部副教授杨红霞参加。
      6月15日,我院常务副院长张兰春会见了来访的英国伦敦南岸大学麦克·威尔金森副校长,对威尔金森副校长在我院学术讲坛暨两校合作项目阶段总结会上为我院教师举行专题讲座表示感谢。
      6月15日,我院第七期学术讲坛暨与伦敦南岸大学合作访学项目阶段总结会举行。牛文起副院长主持了本次学术讲坛,近20位专兼职教师和科研与合作交流处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学术讲坛上,我院与南岸大学合作项目访英学者司洪昌、胡锐军两位副教授分别就英国高校的治理结构和英国高等教育权利运行机制进行了主题报告,同时总结和交流了在伦敦南岸大学访学期间的经历和体会。
      6月22日,2009年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联席工作会议在教育部举行。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讨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2009至2011年工作计划,特别是2009年计划,并落实项目成果开发工作。教育部直属司副司长贾德永、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司长赵立宪、我院副院长牛文起、于建福、许淑红、李静波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6月25日,由泰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维奈先生率领的泰国教育代表团一行10人,应邀顺访我院。郑树山院长会见来宾。常务副院长张兰春,副院长李文长、牛文起陪同会见。
      6月29日至7月24日,副院长张益群赴新加坡参加“中新基金高级行政管理课程项目”。
      6月3日至8月16日,科研与合作交流处副处长井美莹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执行澳大利亚政府奖学金项目。
      7月13日至21日,常务副院长张兰春率团赴台湾参加“教育创新与两岸校际合作论坛”。院办主任韩旭、培训部主任于京天、远程培训部副主任王德刚同期出访。
      三、国内合作交流
      4月24日,科研与合作交流处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我院就合作培养教育博士事宜作了交流和探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文利教授、院党委副书记侯华伟出席。
      4月,组织申报2009年度北师大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此次有四位专职教师申报北师大兼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5月,启动了学院2009-2010年度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工作。
      6月23日,严加红副教授、李永贤副教授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学位兼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7月19日至8月2日,我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的首届2008级高级教育管理博士班在我院第二阶段学习顺利结束。本期集中学习分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五个专题,分别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授课。本期高级教育管理博士班共31人参加了学习。
      四、研究会秘书处工作
       配合中国高教学会开展2009年系统秘书长工作会议的相关工作,提交高教管理研究会2008年度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要点。在秘书长工作会议上,中国高教学会表扬了系统内08年工作成绩突出的9家单位,高教管理研究会以学术交流工作规范有效受到表扬。
      积极推动“中国高教学会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评奖”活动在高教管理研究会内的开展。经过学术委员会内协商沟通,向高教学会申报论文奖5篇、专著奖3部。经过评审,申报的研究成果共获得论文类奖项五篇,著作类奖项三部。其中,理事长郑树山的《和谐文化建设与高校管理者的使命》获论文类二等奖;秘书长李文长的《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理念、政策与制度》获著作类一等奖。这次评奖活动中,高教管理研究会还有9位理事通过高教学会其他分会申报的研究成果获得奖励。
      年会筹备。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的各项筹备工作顺利展开。经多方征求建议、报学院领导批准确定了2009年学术年会主题、时间和地点,并于4月发出年会通知。接受理事报名及论文汇集有效推进。
      为扩大2008学术年会的社会影响,2008临沂学术年会后,秘书处组织力量对汇集的92论文进行整理选编,形成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高等院校质量建设与特色发展》一书,由江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经费保障。加大会费收缴力度,为研究会日常运行、课题立项和研究的启动,提供经费支持。完成70家理事单位会费收集工作。
      启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陆续推出“纪念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25周年专题——历任理事长简介”,完成黄辛白、于北辰、刘忠德3位前任理事长生平资料收集并在《科研动态》上陆续介绍。筹备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座谈会。
      高教管理研究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为主题的2009学术年会于7月26日在黑龙江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开幕。理事长郑树山发表了“总结管理体制改革经验深化高教管理研究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讲话,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晋峰代表中国高教学会及周远清会长致辞,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等作了主题发言。会议总结了研究会一年来的工作,增补了副理事长1位、常务理事18位、理事19位理事,至此,研究会理事达503位。来自全国近200位高教管理实践与研究领域的领导与专家莅临会议,围绕年会主题提交60余篇论文,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交流。
      7月获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获民政部批准。
      7月,于建福教授发表于《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的《儒家文化教育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影响与启示》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奖”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科研与合作交流处2009年下半年工作要点
 
      一、科研组织管理
      1.与各教研部商讨“学院2009-2010年科研课题立项方案”并报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批。拟于11月前完成新一轮科研课题立项工作,督促做好新立课题开题工作,力争近期完成学院2007-2008年科研立项课题结题。
      2.针对学术前沿和教育热点问题,结合各类立项课题研究和结题,适时组织“学术讲坛”。
      3.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院内专兼职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
      4.10月继续组织学术文库出版基金申请与审定工作。
      5.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培训教学转化,努力探索学术成果转化的机制与效度,力求实现教师科研与授课的有机结合。
      6.年底完成本年度学院专兼职教师的科研成果统计及奖励工作。
      7.加强调研论证,适时启动并组织好学院科研工作会议。
    二、国际合作交流
      1.高质量完成海外培训项目2009年下半年两期培训团工作。
      2.关注并参与做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成果开发工作。
      3.校际合作交流。落实与悉尼大学的合作,组织接待好悉尼大学相关人员的来访工作、组织好  11月份在京合作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以及相关合作研究工作。推进与英国高等教育领导力基金会、伦敦南岸大学、美国国际研究与交流理事会、范德比特大学皮博迪教育学院等大学和机构已有的合作交流项目,重点推动人员交流、合作研究与合作培训。进一步探讨与泰国国家教师与行政人员发展学院以及韩国教育科学技术研修院的合作与交流工作。保持与世界银行学院、美国太平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佐治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中国中心的联系与交流。
      4.继续按已有协议推动海外访学工作,适时组织相关学术活动。
      5.积极争取2009年下半年赴美、加团组如期出访并取得预期成果。
      6.积极联系并组织所有访学人员和出访团组,及时提交访学研究报告或出访考察报告,以便以学术讲坛形式交流,或载于《科研动态》交流。
      7.做好国际友人接待来访工作,通过洽谈,推动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促进相关项目的计划和实施。
      8.完成修订英文版学院专题片和外网英文版的改版和完善,更新英文宣传册。
 
      三、国内合作交流
      1.做好访问学者接收工作。
      2.继续与北师大有效开展教育博士的合作培养工作,发挥已聘兼职研究生导师的作用。
      3.继续与北大开展教育博士的合作培养。面试、录取与培养工作,继续探讨双方合作的有效机制。
      4.进一步推动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工作。加强论证,为明年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充分准备。
      四、研究会秘书处工作
      1.全力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相关活动、国际论坛。
      2.尽早完成高教管理研究会年会2009年总结、学术论文汇集册,争取年内出版。
      3.继续办好《高校教育管理》,重点做好“中外教育经典名著研读”。
      4.加大会费收缴力度,为研究会日常运行、为适时启动课题立项和研究,提供经费支持。
      5.陆续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重点做好“纪念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25周年座谈会”等纪念活动。
      6.继续配合中国教育学会,关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的筹建工作。
 
纪念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25周年专题: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的创立与发展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邸鸿勋在高教管理研究会2009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常务理事会议上秘书处提出,为开展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请本会创建人之一邸鸿勋在大会上讲讲高教管理研究会的创立、发展问题。因为,原是本会发起人、筹备负责人之一、第一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连续5届副理事长,参加了本会绝大部分活动,对本会比较了解。现简要讲3个问题:
      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的创立
      (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创立的背景
      1. 改革开放的大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这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的大背景和前提。
      2.教育拨乱反正、恢复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教育,大抓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恢复、改革与发展。这是研究会成立的事业背景。
      3. 管理科学在全国传播盛兴
      十年动乱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各项事业,管理是关键;搞好管理,首先是管理者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需要管理科学,需要懂管理、会管理。因此,管理科学的传播在全国盛行。例如,仅本人,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就在26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央部委,讲授科学管理问题。管理科学的传播是研究会创立的理论背景。
      并且,1980年,本作者,应邀为科学学、人才学、未来学联合学术研讨会起草的《倡议书》中提出“大力培养新型管理人才,努力实现管理队伍专业化”(《光明日报》全文发表)。同时,发表《试论科技管理队伍专业化》论文,以及后来发表的“再论”、“三论”《管理队伍专业化》论文。
      4.新学科研究会纷纷成立
      改革开放的大局带来了科学的春天。科学和教育受到世人格外关注。传统学科的学术团体陆续恢复、发展;新兴学科研究团体纷纷建立。例如,就本人经历,1978年借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科学学、酝酿成立研究团体;1979年,与同行一起,在《人民日报》登文倡议开展人才研究、建立人才研究团体。1980年应北京科协借调,筹备、成立北京科学学研究会。1981年借调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参与筹备成立中国人才研究会和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当时还有未来学、经济管理等研究团体。                                                                                            
      5.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研究、管理教育在全国兴起
      随着管理事业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传播,必然要求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即管理者要具有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懂管理、会管理。为此,需要发展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培养管理人才的各级各类管理教育。学术界首先研究、倡导,有关方面决策推行。1982年,党中央发文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方针。同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和六大行政区的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这是本会创立的政策背景和组织背景。
      (二)高教管理研究会创立的过程
      1.倡议、发起
      1983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六五”教育科学规划会议。《规划》中,第一次把“教育管理研究”列为全国重点课题。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于北辰为课题组长。邸鸿勋负责并主持召开了课题组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著名教育管理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陈友松、河北大学一级教授刘文修、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著名管理学者、中山大学教授夏书章,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上海机械学院、河北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50余人。
      为了配合课题研究,特别是为了推动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促进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在会上,邸鸿勋倡议发起成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此倡议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赏和积极支持,一致建议发起者尽快筹备成立。
      2.组织筹备
      会后,邸鸿勋向于北辰书记及院领导做了汇报研究,于1984年4月以中央教育学政学院名义,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高等教育管理学术讨论会,成立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筹备组,推选于北辰为组长、邸鸿勋等为副组长。会后,邸鸿勋带队,结合课题调研,到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进行组织、人员酝酿筹备。
      3.大会成立
      1984年11月27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高等教育管理学术研讨会。大会选举毕风等为理事,于北辰为理事长、邸鸿勋等为副理事长,邸鸿勋兼秘书长。聘请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为名誉理事长,陈友松、邓旭初、刘文修、潘懋元、夏书章、朱九思为顾问。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正式成立                     
      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的发展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25年来,有了显著的发展变化,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发展内容
      1.与时俱进,持续推动研究,开展研讨。
      高教管理研究会成立以来,始终以推动研究为基本任务,以组织研讨为基本活动。起初,成立基础理论、体制改革、学校管理、管理队伍等专业委员会,每奇数年按专业召开研讨会,偶数年以专业为基础召开研究会全体会,总、分结合,各出成果。后来发展为每年一个主题、一次会议、出一本书,内容与时俱进,成果不断发展。
      2.建立分会,扩大队伍,初成体系
      以六大行政区内师范大学建立的教育部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为基础,纷纷建立大区高教管理研究会。有的省市和学校也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会。并且,初步形成了以全国高教管理研究会为首、各大区研究会和学校研究会、所、室相联系的体系。
      3.建立研究所室,发展实体,壮大骨干队伍
      多年来,许多高等院校以及部分省市自治区教育领导部门,纷纷成立或扩大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室、所、院或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大批研究骨干,且日益发展、提高。
      4. 创办刊物,出版著作,丰硕成果
      为了推动教育管理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中央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研究部与研究会秘书处于1986年申请、创办了《教育管理研究》学术刊物,作为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和高教管理研究会的刊物。
      为了申请公开出版的需要,改名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至今,已出版140期,普遍受到广大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欢迎。同时,已汇编、出版30余部论文集或专著。
      5.自身发展,归属调整,名称变化
      25年来,研究会自身变化较大。第一届,理事66人,常务理事9人(便于集体领导,发挥作用),副理事长8人。第六届,理事达到503人。
      研究会成立时,为独立法人,定名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在国家调整社团组织时,归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
      (二)发展质量和特色
      1.  健康、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
     25年来,本会的发展方向正确,内容健康。发展持续不断、稳定协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2.  活跃、有效
      本会发展的特点是活跃、有效。在此次会议开幕式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晋峰致词说“高教管理研究会,成立较早,活动有效,成果丰富”。1986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本会首届顾问潘懋元教授,因事不能出席本会在兰州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写给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邸鸿勋的信中说:“据我所知,本会是高等教育领域里,最活跃、最有效的研究会。”这些评价,既是鼓励,也是总结。
      3.  初步形成良好传统
     由于上述发展的内容、质量、特点,体现了研究会的基本经验。长期坚持、基本稳定的经验,就形成了传统。
      三、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发展的传统
      25年来高教管理研究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取得了基本经验,初步形成了良好传统。我体会,主要有五:
1.坚持研究会的正确方向
      25年来,高教管理研究会始终坚持研究会的正确方向。要点有三:一是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指导;二是以高等教育管理问题为中心;三是围绕有关大局的热点问题和基本理论,推动和组织研究和讨论。
      2.坚持研究会的基本性质和理念——学术性、群众性和民主性
      高教管理研究会,成立开始,十分注重和强调学术性:在理念上,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以学术研究、学术成果、学术贡献为依据;不以行政职务的大小、行政官位的高低为依据。在工作上,提出课题,推动、组织学术研究;研讨会,以文会友;研究工作和活动形成成果并推广应用。在活动上,注重学术方式、学术效果。全国性研讨会,通常在开幕式上请有关领导报告工作和对管理研究的要求;专题讨论采用研讨式,而非宣读论文式;大会交流主要概括专题讨论的共同点、分歧点、闪光点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民主性是学术性和群众性的重要体现。注重发挥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的作用。研讨活动,强调学术民主、学术平等。
      3.坚持良好学风——求实、求活、求效
      高教管理研究会基本坚持了科学的学风和工作作风。核心是,各项研究、活动和工作,注重求实、求活、求效。即求实,务实;讲求活跃、和谐;追求效益、效果。注重出成果。
      4.  坚持依靠三支力量
      研究会始终十分注重和不断发展三支基本力量。一是争取和依靠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参与。这是顺利开展研究和活动的前提。二是依靠并不断发展和提高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研究队伍。这是研究的骨干与核心。三是研究会组织工作的骨干。这是研究和开展活动、且活跃、有效的关键。三者密切结合,缺一不可。
      5.  坚持秘书处热心服务与发挥理事作用相结合
      高教管理研究会始终注重二者的结合。强调秘书处是服务机构,是在理事长领导下,根据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的决定,为研究会服务,为理事发挥作用服务。
      研究会的理事会,是研究会广泛性、群众性的体现,是研究会的领导机构,不是荣誉组织。理事(单位)主要是为研究会推动研究服务。多年来,广大理事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会的重要活动、主要成果都是依靠理事的作用。
      特别是,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主要依据对研究会的作用和贡献,是理事会决策、领导作用的具 体体现者,是理事会中比较能发挥作用、做出贡献者。
      高教管理研究会及各分会挂靠(秘书处所在)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历届领导,都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积极参加研究会的活动;历届秘书处,都热心服务,积极工作,在引领方向、创造条件、组织联络、汇集成果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附:
      高教管理研究会2009学术年会成功举办后,各与会代表分别踏上了赴五大连池、漠河、海拉尔三线教育文化综合考察的征程。考察归来,大家意犹未尽、满怀激情地记录了考察路上的所思、所感、所获。其中,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卢晓梅博士即兴赋诗一首:《海拉尔大草原怀想》,现予以刊发。
——编者
海拉尔大草原怀想
 
卢晓梅
 
江南荷花正飘香,塞外风光野茫茫。
千古风流今何在?空对日月添神伤。
浩瀚史海万千卷,文化余韵总绕梁。
浅吟低唱却旧俗,深情款曲谱新章。
(作于农历己丑年六月初七)
搜索

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

@
搜 索
热搜词: 政治 理论课 教师 骨干
高级检索 政策文件检索
搜索结果:
文件格式:
全部 所有格式 WORD PPT EXCEL PDF TXT ZIP
时间范围:
全部时间 一年内 一月内 一周内 自定义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 按日期倒序 按日期正序
搜索位置:
标题 正文 附件
关键词:
发文机构:
发文字号:
日期:
搜索位置:
全文 标题
结果排序:
按相关度排序 按发布日期倒序 按实施日期倒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