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第七十四期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22日
2009年学院科研与合作交流工作总结
2009年科研与合作交流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打造科研实力,拓展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付出了艰辛努力。院内专兼职教师在完成培训和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活动,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国高等教育》等A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在《教育发展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B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在《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报纸发表学术论文10篇;在《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或摘编学术论文8篇;出版专著、论著或合著12部。获中国高教学会和中国教育学会等国家一级学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著作奖1部,论文奖2篇。专兼职教师出席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10多人次,交流论文10余篇。全年新立教育部重点课题和教育部留学基金课题3项,结题17项(其中院内14项,院外3项)。新增两位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导师。3人次当选国际学会理事和国家二级学会常务理事。启动新三年海外培训项目,年内实施3期海外培训,完成2次短期出访,举办四期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讲坛,接待海内外来访专家学者50余人次,接收海外访问学者1名。成功举办高教管理研究会2009学术年会,新增理事38名,研究会理事突破500名。2008学术年会文集《高等院校质量建设与特色发展》正式出版。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获得审批。全年编发《科研动态》21期。科研与合作交流处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先进单位,高教管理研究会以学术交流工作规范有效而再次受到中国高教学会表彰。
一、科研管理工作
1、积极争取院外课题立项,对已有课题进行及时监督及管理,各项课题进展顺利。常务副院长张兰春申报的《区域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行为和政策效果研究》、余海波副教授申报的《少数民族学生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别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吕文妙博士申报的《中日民办(私立)学校制度的比较研究》获“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各项已有课题进展顺利,其中,刘亚荣副教授承担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高等学校内部资源配置结构与组织效能研究》以及代管课题黄百炼教授承担的《健全和完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研究》顺利完成2009年度中期检查工作。丁月牙副教授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女性教育的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顺利结题。于建福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研究”免于鉴定,获准结题。社科部和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合作课题“党建工作创新与和谐社区建设”圆满结题。
2、组织成果报告会和集体结题会,新一轮课题立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为了分享课题研究成果,突显学院科研特色,学院于7月举行了2007-2008年度院内课题成果汇报会。本次汇报会是学院2007-2008年度院内十七项立项课题免于鉴定结题的九项,其中重点课题两项:《教育局长能力建设研究》(从春侠)、《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选择与体制创新研究》(陈丽萍);一般课题四项:《大学校训的文化传承取向及其育人理念——兼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训之立意》(于建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域对策研究》(杨艳玲)、《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分析——以铜陵为个案》(许杰)、《交互文化性与教育近代性——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性因素交互关系研究》(严加红);青年专项课题三项:《我国高等学校中层干部主要岗位研究》(刘亚荣)、《和谐社会与教育公平——以权力和政报告会邀请了多位院外专家作为评审专家策为视角》(胡锐军)、《学校危机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李永贤)。汇报会邀请的四位院外专家学者根据汇报情况对九项课题的特点、不足与改进建议进行了点评。9月,学院以集体结题会的形式对 2007-2008年度院内立项课题予以结题。其中重点课题两项:《服务型政府提供和管理教育类产品体制创新研究》(郭锋)、《教育干部培训管理研究》(于京天);一般课题一项:《营利性高等学校管理研究》(杨红霞);青年专项课题两项:《大学研究生教育自主管理模式生成机制研究》(茶世俊)、《当前县域教育发展的路径:一个县的田野调查》(司洪昌)。结题会邀请了多位院外专家作为评审专家,通过个人陈述答辩、专家点评、自由发言等环节,加强了学院教师与院外专家的学术沟通及交流。下半年积极筹备2010-2011年院内课题立项工作,并广泛征求立项意见和建议,课题申请工作即将启动。
3、“学术文库出版基金”工作顺利完成。上半年,顺利组织完成了“学术文库出版基金”著作的评审工作。获资助的4部著作:吕文妙的博士论文《现代中国民办学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艳青的博士论文《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梁金霞副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终期成果《中国德育向公民教育转型研究》已先后出版。余海波的博士论文《纳西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学校教育》在出版中。2008年获准资助陈丽萍博士的《日本大学管理制度的立法研究》也于年内出版。
4、获奖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上半年,顺利组织了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审活动,许杰博士的《政府分权与大学自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荣获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著作奖;刘亚荣博士发表于《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我国高校学术自主权变迁的实证研究》、杨红霞博士发表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论文《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拓展》荣获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奖。于建福教授发表于《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的论文《儒家文化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影响与启示》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奖”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5、学术讲坛持续开展。先后适时组织了三次学术讲坛。第一次是结合我院与英国南岸大学合作项目阶段总结会,邀请来访的南岸大学副校长以“经济危机对英国教育的影响:推动还是阻碍”为题与学院教师进行交流及互动;第二次及第三次学术讲坛结合学院课题结题成果报告会,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及教育机构的教授和专家与我院教师围绕课题研究相关问题以及我院教师科研方向、学科发展等议题等行了充分沟通及交流。
6、组成了学院第三届学术委员会。5月,根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以及学院机构变化,经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对院学术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第三届学术委员会。
7、配合有关科研管理部门有效开展工作,并加强信息沟通。配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召开课题立项征求意见座谈会、填报我院“教育学人”、组织参加立项课题负责人国家级科研培训、参与部分课题鉴定。参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年会,科研与合作交流处因科研工作规范化管理、科研管理和服务水平突出被评为科研管理先进单位。参加全国教育科研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建福教授当选为全国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进一步加强了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中央电大科研处等科研管理机构的沟通与联系,有效推进了我院教师院外课题立项工作。
8、部分教师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扩大学院的学术影响。2月,史朝教授应邀赴日本新泻大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在新泻大学作了题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三十年”的学术报告。7月,以“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余海波博士、丁月牙博士出席会议,余海波作了题为“纳西族知识分子和民族认同”的发言。9月,以“儒学的当代使命”为主题的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届会员大会系列活动在北京和曲阜举行,于建福教授当选为国际儒学联合会新一届理事,并合作主持“儒学的实质和核心价值”分论坛,还以“乐学从善尚中贵和——解读奥运会开幕式所吟诵的《论语》名句”为题在分论坛交流。11月,中德职教合作30周年庆典暨中德职教合作发展论坛在京举行,邢晖教授出席并作了题为“对《职教法》修订的期待”的演讲。
9、科研成果丰硕,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自12月上旬启动本年度科研成果申报工作。据统计,全院专兼职教师2009年共发表科研成果论文100余篇,专著、论著或合著11部。其中,司洪昌副教授的百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学院院长郑树山撰写的《以干部培训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常务副院长张兰春撰写的《抓好“一个中心,四个平台”建设推动学院培训事业可持续发展》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许杰副教授撰写的《论治理视野中高等教育问责制的完善》和于建福教授撰写的《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高等教育管理》分别发表于《教育研究》国家一级刊物上。于建福教授发表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改革开放30年素质教育重大政策主张与理论建树》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于建福教授发表的《高校管理者:且与中华经典同行》、陈丽萍副教授发表的《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制度创新》、茶世俊副教授发表的《公地困境与制度分析:中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渐进改革》分别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包金玲副教授发表的《日本新的学校评价制度政策动向》、许杰副教授发表的《构建激情、信任、合作专业团队:学校文化管理的精髓》分别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于建福教授发表的《儒家文化教育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影响与启示》被Frontiers Education in China全文译介、余海波副教授发表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论文集》上的Naxi Intellectuals and Ethnic Identity被Diaspora Indigenous and Minority Education全文转载。
二、国内合作交流
1、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培养教育博士项目扎实推进。经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多次交流协商,进一步明确了我院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面试、录取和培养方面的具体工作和任务;启动并参与了2010年教育博士的招生工作;向学院相关培训班次配发招生简报。通过积极协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同意接收我院符合条件的教师申报北京大学教育博士校外指导教师资格。我院部分教师将为09级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授课,开设“高等教育管理专题”。
2、继续推进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博士生项目。上半年,兼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导师推荐工作进展顺利,严加红副教授、李永贤副教授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学位兼职教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至此,我院共有13位教师拥有北师大兼职硕士或博士导师身份。暑期,08级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授课结束,顺利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3、接收访问学者工作有新的拓展。上半年,启动了学院2009-2010年度接受国内访问学者工作。下半年,顺利接待了悉尼大学亚太研究所副主任菲利普先生在我院为期1个月的访学,这是我院首次接受外籍访问学者。
三、国际合作交流
1、海外培训项目。顺利启动新三年项目,比较圆满完成赴美国、英国、分别以“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及研究生培养”“高水平大学建设:教学、科研及文化发展”“高水平大学建设:教学、科研及经济发展”为主题的3期培训班有关任务,包括开展培训需求调研、与海外合作单位联系落实海外培训日程和生活安排、办理团组出国手续等工作。圆满完成“密西根班”美方主任回访安排及接待任务。
2、短期出访团组。完成2009年短期出访团组有关工作。配合教育部国际司亚非处,会同培训部、院办,完成赴印度、泰国、日本三国教育干部培训考察团及赴台湾参加“教育创新与两岸校际合作”研讨会团组相关出访手续的办理、有关资料编印等工作。两个团组顺利完成出访任务,完成出访报告,并提交教育部国际司。
3、校际合作交流。2009年学院领导与悉尼大学校领导、伦敦南岸大学校领导会谈,进一步强调将加强双方合作与交流,合作交流的主题,继续围绕教育管理者培训,继续以人员交流、合作培训及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进行。11月在北京我院与悉尼大学共同成功举办“培养未来大学领导人”学术研讨会,郑树山院长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关于高校领导者思维品质和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的主题发言,于京天主任作了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项目设计”为题的发言。
4、接待来访。2009年接待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英国伦敦南岸大学、英国文化协会、泰国教育部及国家教师与行政人员发展学院、马来西亚董教总、日本立命馆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国家和地区校级领导、高层教育行政官员及专家学者来访50余人次,国际及与台湾地区交流活跃。
在教育部国际司的支持下,与韩国教育科学技术研修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拓展了合作交流的国家。
5、海外培训成果开发。推动海外成果开发工作,形成2003-2005以及2006-2008两个周期成果文集初稿,并分送编委会成员审定。
四、研究会秘书处工作
1、积极配合中国高教学会工作。中国高教学会2009年系统秘书长工作会议于3月在深圳召开,高教管理研究会以学术交流工作规范有效而再次受到中国高教学会表彰。
2、2009年学术年会成功举办。高教管理研究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为主题的2009学术年会于7月26日在黑龙江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开幕。理事长郑树山发表了“总结管理体制改革经验深化高教管理研究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讲话,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张晋峰代表中国高教学会及周远清会长致辞,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等作了主题发言。会议总结了研究会一年来的工作,增补王鸿冰为副理事长、牛文起等18人为常务理事、田汉族等19人为理事,至此,研究会理事达503位。来自全国近200位高教管理实践与研究领域的领导与专家莅临会议,围绕年会主题提交70余篇论文,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交流。
3、积极推动“中国高教学会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评奖”活动在高教管理研究会内的开展。经过学术委员会内协商沟通,向高教学会申报论文奖5篇、专著奖3部。经过评审,申报的研究成果共获得论文类奖项五篇,著作类奖项三部。其中,理事长郑树山的《和谐文化建设与高校管理者的使命》获论文类二等奖;秘书长李文长的《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理念、政策与制度》获著作类一等奖。这次评奖活动中,高教管理研究会还有9位理事通过高教学会其他分会申报的研究成果获得奖励。
4、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顺利出版。为扩大2008学术年会的社会影响,2008临沂学术年会后,秘书处组织力量对汇集的92论文进行整理选编,形成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高等院校质量建设与特色发展》一书,由江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5、经费保障工作有效推进。加大会费收缴力度,为研究会日常运行、课题立项和研究的启动,提供经费支持。目前已完成80家理事单位会费收集工作。新一轮会费促收工作也在近期正式启动。
6、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25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有序开展。自下半年,利用学院《科研动态》这一载体,完成了对历任理事长的事迹回顾及生平简介;启动纪念“高教管理研究会成立25周年”有奖征文活动,得到了会员单位的积极响应。
7、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申请工作顺利完成。历经两年多不懈努力,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行政专业委员会”获得审批。
8、为理事会成员单位服务工作持续有效。定期为理事会成员单位赠阅《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年底为理事会成员邮寄新年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