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第六十八期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10日
目 录
1、悉尼大学菲利普先生来我院访问研修 双方合作交流全面展开
l 2、学习经验拓展视野 落实协议推进合作——赴悉尼大学考察报告
3、2007-2008年度院内课题结题汇报会即将举办
4、 “学术文库”又添新作:《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出版
5、成果要报(二十三)
◆ 《高校管理者:且与中华经典同行》(《高校教育管理》2009.4)
◆ 《“由内到外”与“由外到内”:高等教育政策驱动模式的国际比较》(《高教探索》2009.5)
◆ 《教育局长角色定位实证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
悉尼大学菲利普先生来我院访问研修 双方合作交流全面展开
8月31日, 悉尼大学亚太研究所副主任菲利普先生来我院开始为期一个月的访问研修。其访问目的是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发展状况、考察了解我院培训的发展与管理、落实并推进我院与悉尼大学的合作。在我院的主要访问活动包括观摩培训环节、与学院部分教师研讨、考察相关部门、协助科研与国际合作处部分工作等。另外,还将考察在京的部分高校和部分国际组织驻中国代表处。
我院与悉尼大学于2007年开始接触,2008年3月及11月,分别合作举办两期高校领导海外培训班;2008年10月,悉尼大学校长团访问我院,双方正式签订合作备忘录。在备忘录框架下,双方积极探讨人员互访、合作研究、合作举办国际研讨会等方面的合作可能性,目前取得初步进展。双方成功申请澳大利亚政府行政奖学金,促成项目管理人员的互访。 2009年6月至8月,科研与国际合作处副主任井美莹赴悉尼大学工作研修,考察悉尼大学国际项目开发与管理,落实双方合作协议。9月,悉尼大学亚太研究所副主任菲利普来学院访问研修。双方正协商继续利用类似项目,促成更多的管理人员及教师互访。11月,我院接受悉尼大学邀请,将参与其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周系列活动,并与其共同组织相关学术研讨会。
我院与悉尼大学合作的主要机构为悉尼大学亚太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亚太研究所属于悉尼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系统,直接受主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领导,主要职能是对亚太地区及相关国际组织的资源进行分析研究,为本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建议与咨询;同时,组织承办各种国际高端培训,包括公务员培训、企业领导培训以及高校管理人员培训等。菲利普作为亚太研究所的副主任,主要负责国际培训项目的开发及管理。
(执笔人:井美莹)
学习经验拓展视野 落实协议推进合作
——赴悉尼大学考察报告
2009年6月至8月,本人由学院选派,利用澳大利亚政府行政奖学金项目,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行访问研修。主要任务是了解澳大利亚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发展和管理;考察悉尼大学国际化发展,国际项目的开发及管理,以落实我院与悉尼大学合作协议并推进其他相关合作。
研修期间,先后与悉尼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系统相关负责人会谈,参加相关工作研讨会及学术会议;到国际学生服务部观摩;到国际办公室实习。同时,通过文献学习,对澳大利亚政府相关国际教育立法、政策、悉尼大学相关规划、政策等做了了解。另外还对澳洲教育部国际司、地处悉尼的麦考利大学、悉尼理工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进行了考察;拜访了我驻澳大利亚使馆教育处(组)。研修期间,应接待单位邀请,为悉尼大学相关人员介绍了我院的培训工作。
通过研修,取得了以下成果:1、完成了题为“以悉尼大学为例,透视澳洲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发展及管理”的研修报告。回国前,向澳州政府奖学金管理部门提交了英文研修报告。2、探讨落实与悉尼大学的合作协议。与分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赫恩教授会谈,探讨如何更好地落实协议;与悉尼大学教育学院及悉尼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管理人员及知名教授会谈,探讨了与我院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和开展教师互访的可能性。3、搜集了资料和信息,拓展了视野、交流了经验。
下面就澳大利亚政府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支持及悉尼大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予以简单介绍。
(一)澳大利亚政府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支持。澳大利亚作为移民国家,多元化是其显著特征。教育的国际化成为推动其社会多元化的主要动力。根据澳大利亚政府2007年的统计数字,约有210,956位国际学生在澳州各类高校注册学习,国际学生占高校注册学生的17.3%。不断发展的国际教育为澳大利亚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教育出口已跃居为澳大利亚第三大出口产业,紧随煤炭和铁矿之后,为澳大利亚带来150亿澳元的收入。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化如此大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
1、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推广澳大利亚教育。国际教育司(Australia Education International)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设立的国际教育专门推广机构。该司隶属于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和劳工关系部(DEEWR),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在澳大利亚各个州和地区设立的办公室,以及在1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办事处(即使馆教育处组)宣传和推广澳大利亚教育。同时,国际教育司还负责组织力量对相关的国家及地区的教育情况进行调研,为澳大利亚政府、教育机构及高校提供参考。
2、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国际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澳大利亚国际教育进行规范化管理。这些法律统称为“国际教育服务系列法案”(ESOS Framework)。该系列法案界定了提供国际教育的机构标准、注册审批程序、所具备的条件、为国际学生提供的服务、开办的课程等国际学生学习和有关的各个方面。
3、设立各种政府奖学金项目,提升澳大利亚教育的国际影响,促进澳大利亚教育机构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及交流。主要政府项目包括澳大利亚政府奋进奖(Endeavour Awards),澳大利亚领导奖学金项目(Australia Leadership Awards),澳大利亚发展奖学金(Australia Development Scholarship)等,这些项目都属于澳大利亚政府推广澳洲国际教育一揽子计划,在该计划下,澳大利亚政府投入了14亿澳元的启动资金,今后还将进一步增加该计划的资金投入,以加大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在国际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影响。
(二)悉尼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及管理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各个大学争取优秀人才、提升国际声誉以及引领文化的主要渠道。悉尼大学国际教育合作发展及管理有以下特点:
1、国际合作与交流起步早、发展快、国际化程度高。澳大利亚各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起步参差不齐,悉尼大学是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的。当时是配合政府执行科伦坡计划(Columbo Plan)中的教育援助。上世纪8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政府推动道肯斯教育改革(Dawkins Plan)后,悉尼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得以全面展开。该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鼓励高校自主招收国际学生,并且收取一定的费用。在这一政策下,各个高校积极主动开发国际市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全面铺开。悉尼大学在上世纪70年代只有几百个国际学生,国际合作项目也寥寥。但在80年代尤其90年代中后期,出现大的飞跃。目前,国际学生已接近4000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9%。国际合作机构遍及120个国家和地区,各级各类合作协议500多个。
2、国际交流与合作机构设置复杂,管理运行分层进行,各有侧重。从管理层面来说,悉尼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为学校(Institutional Level)和院系(Faculty Level)两级,工作侧重不同。
校级国际交流与合作侧重友好关系的推进及开发,主要任务是广泛建立联系、凝聚国际资源、打造国际知名度,为本校的师生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提供国际支持及服务。校级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是由分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领导的国际发展系统(International Portfolio)来实施的。该系统包括国际关系部(International Relations)、国际活动组织部(International Events)、国际大学联盟部(Universities Networks)、亚太研究所(RIAP)、国际办公室(International Office)、国际学生服务部、假期课程组织部等8个部门。
院系一级则多注重实际项目的合作,而且比较有主动权。悉尼大学16个学院中,大部分都有比较独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职能,而且每个学院都有分管国际事务的院领导或负责人。从院校两级关系上来讲,校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要为发挥院系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而服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院系的合作需求影响着学校的国际发展战略。
该系统部门设置看似复杂,但工作机制比较简单。即在学校国际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各个部门根据年度计划,各行其职。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工作负有完全责任。主管副校长在日常工作中充分信任和尊重各部门负责人的决策。
3、国际项目开发目标明确,以充分的研究论证为前提。悉尼大学国际发展系统聘请具备丰富市场开发和国际工作经验的专门人员对国际市场进行研究及开发。这些人员主要通过资料分析、实地访问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因此,悉尼大学近年的国际合作政策也是在这些调研报告的基础上论证调整的。比如,在国际学生招生政策方面,悉尼大学目前及未来重点区域是亚大陆(sub-continental)国家,包括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因为经过对这些国家的国际教育推动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家庭和文化因素的调研及分析,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低,国内教育条件比较落后,国民出国留学兴趣比较浓厚;同时,这些国家的留学生也比较获得国际组织的援助等等;另外,悉尼大学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家也积极开拓市场,这些国家国际教育市场发达,国际课程政策宽松,有利于课程输出;而对于中国市场,由于目前的大中国地区学生(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以及华裔学生)占悉尼大学国际学生的40%左右,从学生背景多元化考虑,近期内不会再刻意加大市场开发,维持现状就可以。
4、国际学生管理及服务系统健全。
悉尼大学的国际学生服务与管理主要部门包括国际办公室、国际学生服务部、假期课程组织等。各个部门职能清晰,分工合作。通过考察了解到,国际办公室实际上就是国际学生事务办公室,主要负责国际学生的招收及注册,其他国际事务诸如友好往来、校级协议等并不属于其管理范畴。国际办公室设有移民政策咨询部(签证部)、注册部、奖学金管理部、市场部以及媒体部等。也就是说,国际学生从入学前的咨询、申请,到注册各个环节,如有问题,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人员处理。从工作机制方面来说,国际办公室与院系的关系密不可分。国际学生招生规模、审核录取,都是需要院系来完成的,而国际办公室只起到学生与院系之间的桥梁作用。
国际学生服务部对学生的服务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 具体包括学生报到前的信息支持、报到接待工作、新生欢迎引导工作;学习期间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学习结束后的欢送会等。研修期间专门观摩了其新生欢迎引导及毕业生欢送会,感觉整个组织过程对学生的帮助非常有效。
假期课程组织部最初是为那些因种种原因需要缩短学程,提前毕业的国际学生设立的,但近几年,不局限于国际学生,而且在功能上也有所变化。参加假期课程通常基于以下原因:第一,浓缩上课时间,提前完成学业;第二是复习功能,主要是那些对自己上学期学习不满意或觉得有困难的学生重修自己的课程,以便更好掌握和巩固学习过的知识;第三是预习,即提前有选择地将下学期的课程学习一遍,以跟上正常进度。假期课程的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标准、学分计算,完全和正规学期一样,所不同的是,小班授课、学习任务重,强度大。暑期班,学生最多可以修完6-8个学分。寒假班一般集中一个科目,修2-4个学分。
(执笔人:井美莹)
2007-2008年度院内课题结题汇报会即将举办
根据学院科研工作计划,将于9月17日(周四)14:00-16:30在办公楼419会议室举行2007-2008年度院内部分课题结题汇报会。各结题课题负责人将汇报课题研究成果,重点课题每人陈述限20分钟之内,答辩10分钟;一般课题与青年专项课题每人陈述限12分钟之内,答辩8分钟。届时,邀请院外专家点评鉴定,学院领导到会讲话。请各教研部组织专兼职教师与会并作交流准备。
请各结题课题负责人如实填写《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7-2008院内课题成果评审鉴定申报表》(见学院外网“学术科研”《科研动态》总第52期附件),于9月15日(周二)16:30前将成果原件送学术委员会办公室;成果课件发科研信箱keyan@naea.edu.cn,并做好发言准备。
“学术文库”又添新作:
《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出版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文库”又添新作:我院思想政治教研部教师高艳青的博士论文《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近日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根据“问题—分析—解决—创新—路径分析”的逻辑结构,研究引入社区和社区发展,以此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方法、载体和机制,力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更为具体的发展模式。试图建立一个由“社会转型”到“社区发展”到“社区精神文明提升”的理论框架。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考察社区、社区发展和我国的社区建设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实践,明确二者之间的逻辑互动关系。第二部分进一步论证了引入社区机制和载体,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合的角度阐述了社区促进精神文明提升的六个方面的主要路径及其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创新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政策建议。
本研究尝试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社会转型使社区的功能日益突出,社区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社区建设的过程同样是精神文明的提升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真正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而其成果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而社区这一人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恰恰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机制和平台。
第三,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环境、社区管理和社区精神都与精神文明有着紧密联系。社区服务是社区精神文明的窗口;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社区教育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社区环境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点;社区管理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社区精神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追求。从六个方面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现实路径。
成果要报(二十三)
高校管理者:且与中华经典同行
发表于《高校教育管理》2009年第4期
作者:于建福(科研与合作交流处处长、教授、博士)
【摘 要】为响应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出的“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号召,继续推动高校管理者研读经典,《高校教育管理》推出“教育经典研读笔谈”专栏。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阐述了高校管理者研读中华传统经典名著的重要性:中华文化的复兴呼唤经典研读,知中华文化,必知中华经典;中华民族曾是注重经典教化的民族,百年传统经典的缺失,呼唤经典研读;中华传统经典研读和运用,是卓越的政治家和成功的教育家的文化自觉;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发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培养有中华文化之根的公民,需要高校管理者研读经典;修身与人格完善,为政之道的把握,需要高校管理者接受经典滋养。
“由内到外”与“由外到内”:
高等教育政策驱动模式的国际比较
发表于《高教探索》2009年第5期
作者:樊平军(教育管理杂志社编辑、博士)
【摘 要】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是由高等教育本身来推动还是由高等教育之外的力量主导并强加给高等教育,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政策驱动模式。前者是高等教育政策“由内到外”的决策模式,后者是“由外到内”的决策模式。文章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由内到外”的决策模式、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由“由内到外”向“由外到内”决策模式的转变和中国“由外到内”的决策模式。文章最后提出,“由内到外”和“由外到内”两种政策模式之间的平衡应该成为制定高等教育政策的理想模式。
教育局长角色定位实证研究
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8期
作者:从春侠(图书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士生,副教授)
【摘 要】“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凸现县教育局长角色地位。本文中教育局长专指县教育局第一行政负责人。文章以实证研究方式,通过对122位县教育局局长(正职)问卷调查,在对教育局长三种基本角色内涵分析基础上,对谁在当教育局长,教育局长管什么以及教育局长如何当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