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班化教学为载体 探索创新培训模式
小班化教学,是我院在传统的讲座式培训模式基础上的改革探索。10月14日下午,我院青年教师——樊平军博士和佛朝晖博士分别进行了一次小班化教学。樊平军博士在武汉市教育局长班进行了题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教育质量》的参与式教学;佛朝晖博士在第26期全国地市局长研修班的一个小班进行题为《流动的代价——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工具选择》案例教学。他们的教学受到教育局长们的一致好评。
樊平军博士的课程取材自由其负责主持的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县级教育局领导能力建设”培训。该培训的培训教材是专门针对县级教育行政机构、由中外专家共同合作开发的,由于目前国内的县教育局人员培训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教材和培训体系,因此,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在此方面所设计培训具有开创意义。佛朝晖博士的课程以镇海市平安区教师流动政策执行失灵为教学案例,采用辩论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分析镇海市平安区教师流动政策,帮助教育局长全面认识义务阶段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政策目标与价值、学会分析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和麦克唐纳尔和埃尔莫尔的政策工具框架并灵活地运用到义务教育师资资源配置政策中。
两位教师的小班化教学体现了“参与性、反思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小班化教学注重学员的参与性。与传统的讲座式培训不同,小班化教学人数少,一般在20人左右,强调利用参与者的已有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和亲身体验,激发参与者自我发展的愿望和动力。例如,两位教师都采用辩论赛的形式,使学员主动参与,通过辩论,学员们分享与激发了他们经验和思维模式。其次,小班化小学有助于学员对已有经验的反思。小班化教学一般采取小组协作模式,即小组内成员通过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参与者之间的信息的传递与激发,促进个人对自己已有经验进行反思。最后,小班化教学以实践为导向。不小班化不是要传授高深的教育理论,也不在于要传达当前的教育政策,而是密切关注教育行政机关自身建设和他们正在从事的教育行政工作的实践,旨在发现问题,促进反思,指导实践。因此,培训鼓励所有的参与者积极地投入思想的汇集、批评、倾听、质疑、讨论问题、分析、技能实践等活动中来。
两位教师在上课前均经过认真准备,并通过了由学院领导、培训部和各教研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院培训质量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的试讲。本次小班化教学是继上学期教育行政教研部组织的结构化案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研部组织的小班化教学之后的又一次以个人为主组织的小班化教学,是我院创新培训模式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樊平军、佛朝晖供稿)